大公產品

首頁 > 文化 > 正文

諺語中的智慧/嚴 陽

時間:2016-12-23 03:16:02來源:大公網

  諸如「閒時不燒香,忙時抱佛腳」、「辦酒容易請客難,請客容易款客難」一類的諺語,我們不只耳熟能詳,而且大都在需要的時候能夠說上幾句。這些諺語之通俗易懂,我以為即便是文盲之人也能「通」能「懂」。假如我們能夠細細品味這其中蘊含的智慧,那更是讓人嘆服:它們無疑都是從生活的豐厚積累裏提煉出來的,反映的是我們先人的人生經驗與生存智慧;假如我們能夠入耳並且認真記取,那麼,是可以讓我們少走彎路、聰明做人與做事的。

  之所以提起這個,是因為這一陣讀明人顧起元的《客座贅語》驚訝地發現,今天我們十分熟悉的不少諺語,至少在明朝就已經廣泛流傳了。除去上述與「燒香」、「辦酒」相關的諺語外,我們還可以舉出一些例子來:「人算不如天算」;「柴米夫妻,酒肉朋友,盒兒親戚」;「與人方便自己方便」;「鍋頭飯好吃,過頭話難說」;「燈枱照人不照己」等等。(《客座贅語卷一.諺語》)

  這些諺語,從語言的角度來說,「粗」得很,「野」得很,幾近白話。但與此同時,讓人十分佩服的是,它們又非常上口——鑒於它們至少誕生於六百多年前的明朝,而我們的書面文字在過去這六百多年中,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由「文言文」而至「白話文」,以致今天假如一個人沒有能夠接受很好的學校教育,那麼,在他的眼裏,諸如《論語》、《史記》、《資治通鑒》之類可能如同天書;但是,類似這裏我們所列舉的諺語,有多少人聽不懂?也不僅是能夠聽懂,而且對於大多數人乃至絕大多數人來說,還能「活學活用」呢!因此,民諺也給我們的語言學家研究語言的流變提供了材料。

  通俗易懂,無疑是這些民諺能夠廣泛流傳的重要原因之一;但比之通俗易懂更加重要的則是,這些諺語,是老百姓對生活經驗的總結,也可以說是從自身生活中歸納出的規律性的東西。這些東西其深刻性、啟發性與指導性其實未必在「子曰詩雲」之下。比如說「柴米夫妻,酒肉朋友,盒兒親戚」吧,它就道出了不同的人際關係的本質特徵:對夫妻之人來說,柴米油鹽、居家過日子是常態;對朋友之人來說,你來我往吃吃喝喝是少不了的聯絡感情的方式;對於親戚之人來說,必須時常走動,承諾保持必要的熱度。而一個人能夠弄清這些關係的不同,並且在日常生活中加以注意,那麼,必將有助於建立和諧、良好的家庭關係與人際關係。

  諺語充滿智慧,一定程度上與它並非某一個人的智慧,而是老百姓集體的智慧有關。雖然我們不能排除某一個人甚至是某一個文人在此類民諺誕生過程中的主導作用,然而,諺語只有得到了公眾的高度認可方才有可能廣泛流傳開來,加之在其流傳過程中也一定有很多人參與到了加工和再加工中來,因此,無論是其文字的洗練與蘊含的深刻,說到底都與其「集體創作」的特殊屬性有關。因此,老百姓真的讓人不能不仰視。

  民諺多與普通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有關,但它們給人的啟示恐怕又並不僅僅限於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比如說「燈枱照人不照己」,我以為對於很多為官之人來說,也應該有很強的啟發意義:作為居於高位者,我們不能如「燈枱一樣」,僅僅是「照人」——發現他人的問題或者說缺點,我們是不是也該時常照一照鏡子,看一看自己的臉上、手上、身上是不是也沾有這樣那樣的穢物,在必要的時候,做一做「保潔」工作?如此這般,我們是不是在台上才有可能保持良好的形象,也讓自己的話語更有說服力?

  諺語中充滿智慧,我們應該善加利用。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