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交響史詩《我們的孫中山》序曲致祭儀式排練
在久違多時的廣州東風東路中山紀念堂,出席了一個富有紀念性、歷史性的活動:孫中山先生一百五十周年誕辰紀念音樂會,亦是李海鷹特別為此紀念活動創作的大型交響史詩《我們的孫中山》的世界首演,是今年政協廣東省委員會一系列紀念孫中山活動的頭炮。既有參與歷史,又有時光倒流回到歷史中去的感覺。
周凡夫 文、圖
李海鷹是上世紀九十年代崛起,創作了大量流行歌曲,及擔任不少大型影視製作音樂總監的音樂人,一曲《彎彎的月亮》名聲響遍海內外,所寫《七子之歌》更成為澳門回歸廣為澳門人傳唱的名曲。近年他連續多年與廣州交響樂團合作,全新創作並推出三套不同曲目的「鷹交響─李海鷹流行經典交響樂」音樂會,包括全新創作的管弦樂曲及將其流行音樂「交響化」的作品,這次大型交響史詩《我們的孫中山》,可以說是在此一合作基礎上繼續發展出來的成果。在這個製作中,他既是藝術總監、指揮,也是作品的撰稿者,另一撰稿人則是深圳詞作家田地。
演出陣容三百多人
交響史詩《我們的孫中山》由「序曲」、「故鄉與海」、「辛亥風雲」、「共和曙光」、「頌歌」等樂章構成,講述孫中山一生的生命、革命、使命的故事,是通過交響樂形式來紀念孫中山傑出的歷史功勳,以達到弘揚孫中山的偉大建國精神,凝聚國人力量,激發國人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而努力奮鬥。
整個演出由講述人郭東文負責貫穿,得以一氣呵成,參與演出的除了廣州交響樂團,還有星海音樂學院合唱團,和廣東實驗中學合唱團的童聲合唱,並聯同馮國棟(男中音)、費琪芳(女高音)及王傳亮(男高音)三位歌唱家演出,陣容多達三百多人。
中山紀念堂其實是一個為召開大型會議及展覽興建的場館,為此,舞台並不闊敞,這次演出便要拆掉舞台前面的數排觀眾座位,並在舞台右邊搭建起承托台,用以架裝大型吊臂攝像機作現場拍攝。演出過程中,此一大型吊臂桿攝像機左右不斷擺動,影響觀眾視線外,場中攝影記者更隨意走動,同樣帶來一定的騷擾,讓莊嚴的演出氣氛受到影響;加上場館空間太大,要加上擴音,音效亦難言理想。
話說回來,這部大型交響史詩,從結構、音樂表現效果、歌詞內容等各方來說,都可以用上「不落俗套,雅俗共賞」來形容;歌唱性的旋律,色彩豐富的交響化效果,都易聽易懂,與歌詞的結合亦和諧合拍,這與全曲幾全以普通話來譜寫,在詞與曲方面較易處理有關。
演出當日正是孫中山先生逝世紀念日,為此,演出的序曲,安排了由學生組成的獻花致祭儀隊,於樂聲中在觀眾席的通道列隊至舞台前,獻上鮮花,場面莊重肅穆,為整個演出營造出應有的氣氛。
史詩中心「辛亥風雲」
序曲以曲名《我們的孫中山》為題,由童聲獨唱、混聲合唱及童聲合唱演出,唱出了孫中山祖籍廣東中山的地緣關係;然後進入第一部分《故鄉與海》,以四首歌曲敘述了一八六六至一八九四年間,孫中山從出生到二十八歲青年時期之前的事跡。第一首《遙遙月光,凝凝遠望》的混聲合唱,是整部交響史詩唯一以粵語演唱的歌曲;接着《童年時光》由講述人與女聲合唱,敘述了孫中山在翠亨村的童年生活;第三首是輕快的童聲合唱《隨大海遠去的少年》,結束第一部分的是講述人與混聲合唱的《振興中華的夢想》,唱出了孫中山求學成長,包括在香港、澳門生活的階段。
經過第一部分,進入交響史詩的中心,第二部分「辛亥風雲」,演繹孫中山於一八九五年開始從事革命工作,至一九一一年辛亥革命的過程,採用五首樂曲來紀錄。第一首混聲合唱《怒起珠江》,採用鮮明節奏充滿力感的音樂,舞台上還加上了紅色燈光來突顯起自珠江河畔的革命之火;接着樂隊變了調來烘托講述人講述《流亡英倫》,隨即進入男高音與混聲合唱《親愛的中國,痛苦的母親》,在低音弦樂與豎琴的伴奏下,王傳亮以傷感的歌聲帶出孫中山面對國難當前的心情,加上合唱感情飽滿的歌聲,唱出了「天下為公,世界大同」的理想,由此並帶出更為感人的一段器樂曲《悲歌》,以講述人在樂隊有力的引子下,講述廣州起義,並配合黃花崗七十二烈士的投影照片,樂團大提琴首席奏出哀歌,在弦樂伴奏下,更添傷痛之情。
末段小提琴與大提琴的對話,更有泣訴傷別之意,成為交響史詩中最富深情的一段,亦為最後結束這一部分的混聲合唱曲《槍聲就是號令》,形成強烈對比,是節奏強而有力的進行曲風格的合唱曲。加上小軍鼓的渲染,以武昌起義的歷史作為高潮來結束,並帶入第三部分《共和曙光》,以一九一二年至一九二五年孫中山病逝的十三年,為國家興廢存亡夙夜不懈,以致積勞成疾病逝的事跡寫成。
《總理遺囑》全文入樂
《共和曙光》以六首不同樂曲(歌曲)構成,第一首《實業救國的腳步》,領唱的男中音馮國棟與男高音王傳亮,加上混聲合唱,結合銅管樂組突出的效果,構成有力宏壯的詩篇;接着講述人《穿越炮火的愛情》,道出宋慶齡失去孩子的痛苦,帶出第四首女高音黃琪芳在混聲合唱配合下獨唱的《愛的旋律》,這是一首感情變化豐富多番轉折的歌曲,唱出了宋慶齡追隨孫中山走上革命之路的心聲,開始首段在豎琴的引子後,於合唱伴隨下,是響亮和飽滿感情的女高音歌聲,轉調後的中段,氣氛變為輕輕的思念之情,經過合唱的連接段落,女高音再唱出末段,以帶有花腔式的歌聲,道出傾盡一生,永遠追隨孫中山愛國救民的心志。在這段充滿愛意情懷的女高音獨唱後,講述人再出場,進入第五段《為共和最後奔走》,在大提琴低沉的樂音烘托下,講述一九二五年孫中山在世最後一段日子,最終於三月二十二日上午終敵不過病魔,在北京逝世,享年五十九歲。最後進入這部分的高潮,第五首《總理遺囑》,由男中音馮國棟與全體合唱,在樂隊鐘鼓齊鳴的氣氛下,唱出以總理遺囑全文為歌詞的歌曲,讓人深深感受到「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這段至今仍然振聾發聵的遺言。
在這段帶有高潮性質的歌曲下,繼續將全曲帶上最後的尾聲部分:《頌歌》。由講述人連同三位獨唱家組成的三重唱,童聲合唱及混聲合唱攜手打造,長約十多分鐘的《中山情、中國夢》,這可是充滿歌頌式及浪漫色彩的音樂;定音鼓聲後帶出的三重唱富有特色外,最後採用童聲合唱,及清脆的鋼片琴來結束整部長約一小時零五分的交響史詩,尤有新意。
整個演出,可說一氣呵成,演出時還配合簡單的燈光變化來配合音樂、歌曲的內容,投放經過設計的相關影像。這種影音同步的方式,既可增添音樂的感染力,加強觀眾的投入感,但亦難免會讓聽音樂時分了神,可說是效果見仁見智的設計。為此,最後的《中山情.中國夢》配上近年中國高鐵、石油開採、二○○八奧運、二○一○世博、廣州珠江新城、人民大會堂、三軍實力、航天事業發展、十八大,還有香港與澳門的回歸,以及特區的繁華夜景等畫面,效果是好是壞,同樣會有不同看法。
有待錄像錄音面世
但無論如何,整部交響史詩三大部分,加《序曲》、尾聲《頌歌》,全部十六段,以樂隊及合唱為主,插入講述者、大提琴獨奏,女高音獨唱的音樂,緊密相連,具有起承轉合的戲劇性結構,整部作品以敘述性的方式,講述了孫中山的一生,而以他的革命事業,建國大業作重心,但仍融入鄉情,男女情、家國情,做到情理兼備。李海鷹的音樂,既有歌樂的旋律美,又發揮交響樂團的色彩與戲劇性音響效果,雅俗共賞。
較為無奈的是,此類紀念活動,往往有不少音樂會「稀客」出席,不少樂曲都有不應出現的掌聲,破壞了連續性的氣氛,樂曲最後仍未結束,又有好些人急不及待鼓起掌來,導致最後的童聲合唱與鋼片琴音效,均打了折扣,實在無奈。要補一筆的是,這部交響史詩的主要創作者李海鷹與孫中山同鄉,創作時自有一股非一樣的感情。
這部作品在廣州首演後,事隔五天(十一月十七日),原班人馬回到孫中山故鄉中山,在當地文化藝術中心再演出一場後,十一月二十九日北上,於北京國家大劇院音樂廳演出第三場,並錄製成DVD;然後於十二月七日再在廣州星海音樂廳花了一整天六小時,錄製成CD;如從八月二十八日在廣州星海音樂廳的預演算起,至此歷時兩個多月的孫中山逝世一百五十周年活動算是初步完成了,但真正完成之日,仍有待錄像錄音(DVD和CD)面世,舞台上一百人的樂隊,一百人的成人合唱團,和一百人的童聲合唱團,再加上三位獨唱家,兩位童聲領唱,一位講述人,和場外樂隊六人的三百多人大陣容,能讓大家搬到家中隨時隨地都可以欣賞時,才真正告一段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