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是我國二十四節氣之一,也是古時計算的起點。「冬至大如年」,這一天家家戶戶都要聚在一起包餃子,吃餃子,迎接馬上就要到來的「數九寒天」。每當這時,小時候跟母親包餃子的情景總會浮現在我眼前。
小時候,剛進冬天就盼望着冬至,那個年代生活艱苦,逢年過節才能吃上一頓餃子。冬至的前一天,母親就會早早地起來,到菜市買回肉與蔬菜,回家後把菜摘淨洗好擺一旁晾乾水分備用。然後把肉切成小塊,在砧板上用刀將肉塊剁成肉泥,邊剁邊加上蔥、薑、蒜、料酒、醬油等作料。肉餡剁好後,再拿過菜來一刀一刀仔細地切碎。前期準備工作結束後,便開始和麵,最後把菜與肉混合在一起,放入清油、鹽、味精、雞蛋等調料攪拌均勻。一切準備就緒,母親就又擀餃子皮,我則在一旁嘗試着包餃子。
第一次包餃子時,看着母親拿過一張餃皮,放入一些餡。像變魔術一般,轉眼一個漂亮的餃子就呈現在我的面前。我模仿母親的動作,但笨手笨腳地總是捏不成形。母親手把手耐心地教我,按照她所說的程式,我終於包出了第一個餃子。雖然不是很像,也站立不起來,但總算是麵與餡裹一起了。都說熟能生巧,此言果然不虛。隨着數量的增加,我包的餃子越來越好。餃子不僅能驕傲地站着,而且外形美觀,背上還有一些細微的褶皺,像穿着一條漂亮的百褶裙。母親見我進步神速,自然是喜出望外,對我讚賞有加。在母親的認可下,我越幹越起勁……
包完所有的餃子後,圍在爐灶旁,看着一隻隻白胖胖的餃子上下翻滾,香氣撲鼻而來,饞得我直往肚裏嚥口水。端着煮熟了的餃子,狼吞虎嚥地吃着,感覺特別香,因為這畢竟是自己勞動的成果。後來,我又學習了和麵、調餡等工序,到此為止,一整套的流程全部掌握。還記得那時候曾經問過母親:「為什麼冬至這天要吃餃子呢?」母親說:「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不吃餃子會凍掉耳朵的!」後來慢慢長大了,才知道那是媽媽和我說的玩笑話。
以後每年的冬至,母親都會拌上一大盆我們最愛吃的餡兒,圍坐在桌子旁,一邊說着笑着,一邊包着餃子。一家人共同圍着那麵團兒、那餡盆兒、那擀麵杖、那一個個活靈活現的小餃子,多少親情、多少溫馨滲入其中,平平淡淡中透着美滿、甜蜜和幸福,每個餃子都是那麼香。冬至裏吃餃子,更多的是享受到了濃濃的親情,家的溫暖,小小的餃子包住了希望,包住了美好的未來。
歲月流轉,當年那個圍在母親身邊包餃子的我如今已變成了背井離鄉的游子。堆積的情感沉澱在心裏,慢慢鳴奏出生活中最別致的音韻。又是一年冬至到,又是一年餃子香,當年對吃餃子的渴盼,早已化作了對鄉下老母親濃濃的思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