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化 > 正文

金鑾寶座的滄桑

時間:2016-12-21 03:16:01來源:大公網

  圖:御前陳設--香爐

  提到北京故宮,俗稱「金鑾殿」的太和殿幾乎無人不曉。它是明清兩代紫禁城乃至全中國最高、最大、地位最尊的一座宮殿:面闊十一間、長達60.1米,進深五間、寬達33.33米,面積約為2377平方米。明清時期,每逢元旦(中國春節)、冬至、萬壽(皇帝生日)三大節日,以及皇帝登極、大婚和命將出征,都要在這裏舉行隆重的典禮。與其他宮殿相比,它的使用雖然不算頻繁,但整個殿堂莊嚴肅穆,富麗堂皇,在建築設計和殿內陳設上,處處體現着皇權的至高無上。這裏暫且不說太和殿內外特色的與眾不同,而是推開其厚重的殿門,結合不同時期的歷史照片,回顧一下殿內寶座的滄桑。/左遠波

  走進太和殿,首先映入眼簾的,就是那張造型、裝飾都極盡華麗的雕龍金漆大椅──皇帝寶座。它高高坐落在大殿中央的須彌座式平台上,與殿內的各種裝修、陳設互為呼應,相得益彰。(圖一)

  金龍寶座

  平台為楠木製作,外髹金漆──將金粉摻入膠液塗於器物,然後刷漆。四周為宮殿基座形式,雕刻有精美的蓮花紋飾,並且鑲嵌大量寶石。平台正面三出陛(即設置三道台階),專供皇帝升座時使用;左右各一出陛,以備執事、侍衛等上下之需。平台之上,後部設金漆屏風,從上到下,布滿金龍浮雕圖案。紫禁城內的屏風,都是三扇或五扇,惟獨這裏多達七扇。何以如此?按照陰陽五行的說法,偶數為陰,奇數為陽,「九」是陽數之極,只有皇帝才能使用。在太和殿中,早已將皇帝至尊的觀念發揮到了極致,按理屏風也應該用九扇才更為合適。但從審美的角度看,九扇屏風無論如何都很難達到理想效果,於是就稍做變通,使用七扇,以顯示太和殿地位的與眾不同。(圖二)

  屏風前正中就是皇帝的楠木金龍寶座。座高1.72米,寬1.58米,有一個「圈椅」式的椅背,四根圓柱上承四條形象生動的蟠龍,正面高,兩扶手處漸低,背板平雕陽紋雲龍。整個寶座共有十三條金龍盤旋。底座也是須彌座形式,而沒有採用通常的四條椅腿,下面另置須彌座式墊腳,顯得穩重端莊。

  金漆寶座所在的高台階兩側,成雙成對地設置銅胎掐絲琺瑯寶象、甪端、仙鶴、香亭四種陳設;寶座階前的大殿地面上,則有四尊銅胎掐絲琺瑯香爐,一字形置放在紫檀木貼金幾架上。(圖三至五)這些御前陳設,有的是神鳥異獸,有的是仿古彝器,但都具有吉祥、安定的寓意。舉行大典時,又有縷縷輕煙從中裊裊升起,檀香四溢,有如仙境,太和殿於神聖中更增添了幾分神秘。

  九龍寶座

  太和殿寶座為明代遺物,清朝皇帝入主紫禁城後繼續沿用了二百六十多年,但在清朝滅亡後卻經歷了一段歷史的滄桑。

  那是一九一五年十二月十二日,當時的民國大總統袁世凱宣布接受參議員「推戴」,改元「洪憲」,將太和殿更名為「承運殿」,準備第二年年初在此舉行登極大典。為了與清朝進行切割,原來的金漆寶座被換成了一個特製的「中西合璧」式坐椅。還把寶座及兩側的甪端、香爐等陳設撤走,換上了一個高大的三足鼎式香爐,其兩側擺放金佛像、佛塔等物。(圖六)

  新的寶座為紫檀木製,它通高2.04米,底座則只有0.3米。也就是說椅背很高,座面很矮,顯得很不協調。據說這是因為袁世凱腿短,卻又要顯示帝王氣派的緣故。

  既然要當皇帝,寶座上的龍不僅必不可少,而且還沿用了以「九」為最的傳統觀念,雕飾升龍、雲龍及行龍共九條,故稱「九龍寶座」。

  椅背正中有一直徑0.65厘米的圓形軟靠,外表為一白緞彩繡「中華帝國」國徽,這是袁世凱參照帝王「十二章」精心設計的圖案。所謂「十二章」,即古代帝王服飾上的十二種圖案:衣繪日、月、星辰、山、龍、華蟲,稱「上六章」;裳繡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稱「下六章」。後來白緞由於年久而漸漸破裂,人們才發現裏面原來塞的是稻草。

  不過,由於袁世凱稱帝心切,並沒有按原定計劃於次年正月在太和殿寶座登基。而是於宣布恢復帝制的第二天,便在中南海居仁堂匆匆舉行了一個朝賀典禮。八十三天後,他的皇帝夢在全國一片聲討中宣告破滅。太和殿內那件精心打造的寶座,並沒有真正派上用場。

  更換寶座

  那件草包寶座在太和殿一直擺放了四十多年,其間故宮博物院也曾經打算把它撤下,換上清代製作的龍椅,但選了幾個,不是風格與後面的金漆屏風不協調,就是大小與太和殿的氣派不相稱。

  直到一九五九年,故宮的著名文物專家朱家溍在一張一九○○年的舊照片上,看到了從前太和殿內的原狀,才按圖索驥,終於在存放殘破傢具的庫房中,發現一張殘破不堪的金漆雕龍大椅。經研究考證,判斷它很可能是明朝嘉靖時期的遺物,清代重修太和殿時,重新修理使用,並一直沿用到清朝退位。後來又發現,有一幅康熙皇帝的朝服像,坐的就是這張寶座。

  太和殿內是繼續擺放袁世凱換上的坐椅,還是恢復清朝的龍椅?對此專家們各持己見。一部分人認為,文物原狀陳列應該按照歷史遺存進行保護,袁世凱的坐椅既然留在了太和殿內,就要尊重歷史,繼續予以保留;而包括朱家溍在內的另一部分人則力主恢復清代原貌,他們認為,袁世凱最終並沒有在太和殿登基,更沒有坐過那張坐椅而真正成為一代新王朝的「洪憲皇帝」,所以恢復清代龍椅才是尊重歷史的最佳選擇。一九六三年,故宮博物院決定修復那件清代龍椅,挑選經驗豐富的技師,用了整整一年的時間,次年九月,遍體鱗傷的金龍寶座終於被修葺一新。(圖七)

  可是,當時的故宮博物院很難找到先進的運輸、起重工具,修好的寶座怎樣運上太和殿外面那高高的三層台基,並穩妥地安放在殿內中央的須彌座式平台上?專家們經過商議,決定使用普通的平板三輪車。於是,人們小心翼翼地將寶座抬上板車,慢慢推上太和殿。到了殿內,大家又一起抬着板車,一步一步踏上台階,然後再將寶座輕輕搬下,端正地安放於平台中央。

  至於那張撤下的袁世凱坐椅,後來被故宮博物院撥交河北省遵化縣的清東陵收藏,一直陳放在慈禧陵的隆恩殿內。雖說仍然有些不倫不類,但也算是一段歷史的見證。

(圖八)

  牌匾楹聯

  紫禁城內的重要殿堂,都懸掛內容各異匾聯,進而烘托皇帝君臨天下的赫赫權威,表現其稽古右文的文化理念。太和殿寶座上方,高懸金地藍字巨匾:「建極綏猷」;寶座兩側巨柱,則懸掛金地藍字楹聯:「帝命式於九圍,茲惟艱哉,奈何弗敬;天心佑夫一德,於時保之,遹求厥寧」。這裏的匾聯出自乾隆皇帝御筆,內容全部出自儒家典籍,反映出了更為深邃的政治、文化內涵。

  匾曰「建極綏猷」。「建」,《尚書》釋為「立意」,指建立政事;「極」即「法則」,指中庸之道;「綏」即「安定」、「安撫」,《詩經.周頌.桓》有「綏萬邦」句,特指安邦治國;「猷」,「道」也,指謀略、方法,源於《詩經.小雅.巧言》中的「秩秩大猷」之句。「建極綏猷」四字,可以理解為:建立中庸政治是治理國家的最佳選擇。

  上聯曰「帝命式於九圍,茲惟艱哉,奈何弗敬」。「帝命式於九圍」,語出《詩經.商頌.長發》,其中「式」即「法式」、「效法」,「九圍」即「九州」;「茲惟艱哉」和「奈何弗敬」,則分別出自《尚書》「伊訓」、「召誥」。上聯大意是:上天讓皇帝效法成湯治理天下,如此艱難的使命,怎麼能夠不恭敬、謹慎?

  下聯曰「天心佑夫一德,永言保之,遹求厥寧」。「天心佑夫一德」中的「天心」、「一德」,語出《尚書.咸有一德》,分別指天意和大德之人;「永言保之」,出自《詩經.周頌.載見》,其中「永」即長久之意、「言」為動詞詞頭;「遹求厥寧」,語出《詩經.大雅.文王有聲》,「遹」為語首助詞,「厥」即「其」,「寧」即「安寧」。下聯大意是:上天祐助具有大德的皇帝,讓他永坐江山,謀求天下太平、安寧!

  太和殿中的這些匾聯,不僅內容反映了清朝皇帝的治國理念和對於長治久安的美好期盼,而且形式上也與殿內布局、陳設相映成趣,渾然一體,進一步襯托了大殿的莊嚴和皇權的神聖。然而,袁世凱為了在此稱帝登極,一心消除前朝痕跡,在撤換殿內寶座時,將牌匾也一起摘掉了。起初,他也打算換上新的,但帝制曇花一現,太和殿並未派上新的用場,於是也只好作罷。可被撤下的牌匾,此後卻不知去向。(圖九)

  直到二○○二年,故宮博物院決定恢復宮廷史跡,才按照一九○○年的歷史照片複製了全部匾聯。至此,太和殿內部布局終成完璧,再現了昔日神采。(圖十)

  蟠龍藻井

  太和殿內屋頂裝飾有天花和藻井,與其他宮殿不同的是,它們不僅等級最高,造型和色彩也更加華美、亮麗。

  天花即繪有圖案的室內頂棚。紫禁城宮殿天花,按其結構做法,大體可分為「井口天花」和「軟天花」兩類。太和殿天花屬於前者,做法是先用木條縱橫相交,隔成若干「井」狀小方塊,再分別覆蓋繪有彩畫的天花板;後者則大多用於後宮中等級較低的宮殿,是用木條做骨架,再糊上麻布、紙張,然後在紙上畫各種圖案。天花上的彩畫圖案種類很多,最尊貴者為龍鳳圖案,太和殿以及後面的中和殿、保和殿等,採用的都是這種題材。而后妃居住的宮殿和花園中的亭、堂、樓、閣內,則選擇富有生活氣息的內容,如雙鶴、花卉、水草等等。(圖十一)

  藻井是安裝在室內上頂的一種特殊裝飾,多用於宮殿明間正中,以強調其空間的重要性,此外還有防火的寓意。它的結構比天花更為複雜,一般上圓下方,由三層木架交構組成,向上隆起有如井狀,並且繪有藻紋,故稱「藻井」。「藻」即水藻等水中植物,代表水。在宮殿中安裝藻井,最初當有防止火災的寓意。

  太和殿藻井裝飾在殿內天花的中央,為上圓下方、上下三層的典型結構。下層為正方形,中層為八角形,上層為圓形。井口每邊長近6米,三層通高1.8米。上下兩層各施斗拱,中層八角井滿布雲龍雕飾。彎隆圓頂內盤卧巨龍,俯首下視,口銜寶珠,生動莊嚴。整個藻井全部貼兩色金,雍容華貴,與下面的寶座、金柱上下呼應,渾然一體,成功地創造出一種至高無上的神聖氛圍。(圖十二)

  藻井正中蟠龍口中倒垂的大圓球,玻璃質,中空,內飾水銀,光亮鑒人,名曰「軒轅鏡」。軒轅即中華始祖黃帝,將此物置於寶座上方,當有兩重含義:一方面代表明鏡高懸,皇帝聖明;另一方面則顯示皇帝為軒轅氏的後裔子孫,得位正統。傳說軒轅鏡能夠辨別真假皇帝,如果篡位者登上寶座,它就會掉下來立斃此逆。現在的寶座並不在軒轅鏡的正下方,有一種說法是袁世凱想當皇帝時,預備在太和殿舉行登極大典,但又擔心那個大圓球把自己砸死,於是就將寶座向後動了許多。

  (作者為歷史學者、故宮博物院研究室編審,圖片由作者提供)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