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化 > 正文

三代人的火車票/韋良秀

時間:2016-12-20 03:16:02來源:大公網

  春運售票,吹響了歸家的訊號。無數游子星夜兼程、挈婦將雛,風塵僕僕奔向遠方的家,為的就是享受那短暫而難得的團圓時刻。一張小小的火車票,牽動着無數中國人的神經,方寸之間,填滿了一代又一代人的記憶。

  做了一輩子鐵路工人的爺爺,對火車票有着極特殊的感情。爺爺告訴我,新中國成立後,火車票是用硬紙做的。為了節約紙張,它的尺寸僅為五十七乘二十五毫米,票面上還印有盲文。當初只有快、慢兩種車,慢車的車票票面印有一條紅線,快車的車票票面印有兩條紅線。座位也有軟、硬之分,為了區別不同的位置,不同座位的火車票底紋採用了不同的顏色:軟座車票為淺藍色,硬座車票為淺紅色。票上還印有車次、發車時間、發車地點和目的地等資訊。

  那時候的售票員很辛苦。每名售票員桌子上有兩個全是小格子的盒子,一個裝的是車票,一個裝的是車次印章。乘客買票時,說明自己的目的地,售票員就從該目的地的那個格子裏面拿出事先印好的到站、價格等資訊的車票,蓋上當天的日期和車次,乘客就可以拿着車票乘車了。

  爺爺還意味深長地說,那時候沒有「春運」之說,人也沒這麼擠。那時候的火車票沒有什麼防偽手段,但也沒聽說有假火車票出現。

  在父親的書房裏,一直保存着一張由北京開往兗州的硬卧火車票,全價是七元六角。相比爺爺那個時代的車票,父親那時候的車票看起來相對更加規範。父親告訴我,那時候的「綠皮車」是中國一道獨特的風景。不過綠皮車也有綠皮車的好處,窗戶是推拉的,擠不進去的人就從窗戶上往裏爬。但是,綠皮車封閉不好,夏天如悶罐,冬天似冰箱。尤其是「春運」,像逃荒,像打仗,不過一回到家裏,所有的疲憊都煙消雲散了。

  父親充滿回憶地說,現在已經很少見到這樣的綠皮車了。那天,電視上出現了曾經熟悉的顏色,看到之後,整個人瞬間回到了幾十年以前。

  對於火車票,我這個「八零後」當然也有自己的一份理解。科技迅猛發展,時代日新月異,現在的火車種類繁多,有空調快客、有動車、有高鐵,不僅速度快捷,而且安全舒適。火車票也發生了很多變化。甚至,我們都不需要拿着實物車票去乘車,僅憑一張身份證便可以解決。然而,在「春運」期間,火車票實在太難買了,很多時候靠的是運氣。不過從這個角度來看,回家,是每個中華兒女的心願,雖然會經歷不少周折,但為了那一張通往家鄉的火車票,我們累並快樂着。

  一代又一代車票,一個又一個春節,一次又一次春運。無論火車票發生怎樣的變化,永遠變不了的,是我們對它的一份情感,是我們對故鄉親人的牽掛與眷戀。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