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時代,大學選拔人才,雖然也有統一的考試,但是,對於某一個方面確實出類拔萃的人才,學校則不拘一格,從而給了那些特別的人才以深造的機會。事實上,這些人才,也果然沒有辜負學校的破格,最終都成為一代大家。
一九二九年,清華大學招生爆出大新聞,數學只考了十五分的錢鍾書,因為國文成績優異,被校長羅家倫特批錄取。
而這位羅校長之所以有這樣的勇氣,因為他自己在一九一七年就是以數學零分、國文滿分被胡適和蔡元培破格錄取到北大的。
後來成為歷史學家的吳晗,一九三一年考清華,數學零分,但是其他學科幾乎全部滿分,被破格錄取。
一九三○年,後來成為大詩人的山東諸城人臧克家,報考國立青島大學,也就是後來的山東大學,數學考了零分,但是作文九十八分,文學院院長聞一多相信是不可多得之才,破格錄取。
那年夏天,山東大學的前身國立青島大學錄取名單發布,一位來自山東諸城的考生臧克家數學考試零分,作文也只寫了三句雜感:「人生永遠追逐着幻光,但誰把幻光看成幻光,誰便沉入了無底的苦海。」
按照正常的錄取資格,這位考生肯定是無法錄取的,一篇作文只有三句話,數學零分,怎麼能錄取呢?但是,這位考生卻幸運地碰上了一位慧眼識珠的主考人。這位主考人就是國文系主任聞一多。聞一多從這三句詩中發現了這位青年身上潛在的才華。
開學的第一天,聞一多把臧克家叫到他的辦公室,對他說:「從你的《雜感》,我看到了你的才華,看到了你的前途,看到了中國詩壇的希望。努力吧,詩的春天是屬於你們青年人的。」
就是從一九三○年開始,臧克家成為聞一多先生的高足,經常出入於聞一多的辦公室和家中,向老師請教;聞一多非常賞識臧克家的才情,一九三二年回清華任教後寫信給臧克家說:「得一知己,可以無憾,在青島得到你一個人已經夠了。」可見他對臧克家的賞識之深。一九三三年臧克家準備出版詩集《烙印》,因當時名不見經傳,書店不願出版他的詩集。聞一多得知後立即幫助聯絡王統照等人,幫他出資印行《烙印》,又在大型雜誌上撰文介紹推薦。
聞一多先生遇難後,臧克家立即撰寫《我的先生聞一多》,並手書他那首獻給魯迅先生的名詩《有的人》,獻給他敬愛的老師聞一多:「有的人活着,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着……」表達自己的哀悼之情。
還有一位著名的民國數學零分考生,她是當時著名的「合肥四姐妹」之張允和,以數學零分、國文滿分,被北京大學錄取。
這些後來都成為一代大家的人才,果然都沒有辜負那些發現他們的伯樂。在那個軍閥混戰的亂世,當時的教育界,卻有着這樣的開明和不拘一格降人才的體制,讓人敬佩,更讓人神往。我想,這也一定是民國時代何以大師林立、人才輩出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