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祝君波接受本報記者專訪/大公報記者劉榕欣攝
【大公報訊】記者劉榕欣報道:香港中華書局於上周末在其油麻地分局舉行《典藏文札》簽售會,作者祝君波到場分享創作及收藏心得,並為一眾書迷題籤新書扉頁。香港出版總會會長陳萬雄,香港美術協會主席蕭暉榮,聯合出版集團董事吳靜怡,收藏組織「求知雅集」榮譽會長陳嘉康及諸多收藏愛好者也到場參與是次簽售會。
曾主持「中國第一拍」
一九九三年,豐子愷的國畫《一輪紅日東方湧》作為上海朵雲軒首次拍賣會上的首件作品,由藝術大師謝稚柳親自執槌啟拍。正正是這一槌,敲開了中國藝術品拍賣市場的大門,而主持這「中國第一拍」的就是時任朵雲軒拍賣公司總經理的祝君波。
被業界冠以「中國拍賣第一人」美稱的祝君波,不僅在藝術收藏行業地位頗高,就出版界而言,他亦稱得上資歷匪淺。曾任上海市新聞出版局副局長、中國出版集團東方出版社中心總經理的祝君波,從事出版行業逾四十年,個人所著書籍包括《祝君波談收藏》、《藝術品拍賣與投資實踐教程》、《藝術品投資指南》等。
《典藏文札》一書由中華書局特約祝君波編著而成,書中收錄了祝君波自二○一○年來於各大報刊發表的大小文章共二十八篇,合計十萬字,內容以收藏、拍賣、投資和人物為主,且行文質樸易懂,力求使大眾也能理解收藏行業。同時,該書乃祝君波所著的第一本繁體豎排本書籍,作者本人亦對該書的這一古典設計讚許有加。
簽售會當天,祝君波不僅就收藏心得侃侃而談,還分享了上海嘉定區擬建「海上文博苑」的構思與進程,並一一為到場的眾多藏家、書迷簽名題字。本報記者於簽售會後專訪了祝君波,請其談述從事收藏與出版兩個行業多年的心路歷程。
推介「海上文博苑」
祝君波向記者表示,「海上文博苑」的想法來自上海嘉定區政府,意在將當代的商業綜合體模式運用在藝術品收藏方面,建立起「博物館綜合體」:「就像國外的shopping mall有一個個自己的商店一樣,構想中的『海上文博苑』也將由多個展館組成,而且可以用收藏者之名為展館命名。」他認為,這個做法不僅有利於解決私人藏家保存藏品方面一系列的安全問題,在推動藝術品收藏文化方面也將助益不少。「(這個做法)可以保障藏家的私人財產性質不變,家裏的寶貝不用捐出來就可以放在博物館中展出,而且同時擁有了私人名下的收藏館,所以我想『海上文博苑』這個概念是會被藏家接納的。」除此之外,祝君波還向記者透露:「去年徵集藏家意見時,已經有二十五位收藏家表示願意參與。」同時,他認為香港藏龍卧虎且收藏傳統良好,實力藏家大有人在,希望香港的藏家也能夠積極地參與「海上文博苑」的項目。
談及收藏市場,祝君波笑稱自己見證了中國民間收藏的「從無到有」:「(一九)七二年(我)進朵雲軒做學徒,到現在四十多年了。『文革』時期,民間收藏幾乎是沒有的,到了現在,藝術品收藏市場又重新發展,這是一個變化。」他又說,「從自己玩到給大家看」是收藏文化上的另一個變化:像劉益謙這樣辦美術館的藏家出現,就說明目前的藏家們是「恨無知音賞」的。但同時,祝君波表示:「中國收藏家的眼界不夠開闊,缺乏國際的視野。目前中國的收藏家買西方的藝術品的還是比較少,但西方的藏家早就開始收藏我們中國的東西了。」他意味深長地說:「我們的藏家也應該去收一點國際的東西,讓國民也看看國外的東西。」
祝君波表示雖然現在寫文章看的人少,但書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我作為出版人,還是希望我的文字能在圖書館裏存下去的。」提到出版計劃時,他說:「目前出書方面的計劃有兩個:一個是打算將在過去在《第一財經》『解碼財商』欄目中的十五次演講整理成書籍《解碼收藏》並配上光碟;另一個則是人民美術出版社約稿的談收藏油畫和藝術市場投資方面的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