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化 > 正文

《生日快樂》的感動/徐貽聰

時間:2016-12-18 03:15:28來源:大公網

  在我的小孫女生日那天,我二弟的五歲孫女在鋼琴上彈奏了《生日快樂》,通過網絡發給了她的姐姐,也發給了家裏的其他人,讓我很受感動,浮想聯翩。

  我的小孫女今年出國留學,雖然有她的堂姐、也是比她高兩屆的校友為伴,還有在近旁的叔叔嬸嬸的日常照顧,但因第一次離開父母、離開家鄉,難免有些孤獨感,幾個月後還未能完全適應境外的環境和生活,常在電話裏向她的父母傾訴,有時還會傷心落淚。

  此情此景,雖屬正常,但依然使得我們全家人都很關心,也都在想方設法幫助她減少思鄉情緒,排除孤獨的感覺,以免影響學習和身心。相距較遠,微信、短信問候,成為了大家經常使用的方法和手段。在她的生日前幾天,她的遠在故鄉的堂爺爺和姑奶奶就不斷遠距離同我商量,是不是可以發動全家四十餘口人分別向她表示生日祝賀,讓她高興,也體現大家對她的關愛和期盼。我對他們說,我們家歷來有相互祝賀生日的傳統,毋須動員,只要有一個人開始,其餘人都會隨之跟進,不會有人落下。

  果不其然,在小孫女生日那天清晨起始,手機上家庭微信群裏就接連不斷地響起信號,持續了好幾個小時,不僅有祝賀祝福的短語,還有「微信專屬紅包」、「要吃長壽麵」的提醒。最後,我二弟小孫女的「祝你生日快樂」鋼琴彈奏錄影,嚴肅認真,音準曲正,似乎成為了「祝壽活動」的一個高潮,引發出一連串的網上讚聲,還被其他成員評為「最佳祝福」。我的小孫女本人則迅速發來感言,向她的這個小妹妹和全家人表達感激、轉遞高興的心境。

  那天,我原本依據時差和小孫女學校的作息情況,預想了一個給她發出祝賀微信的時分,也以為我的資訊可以作為一個帶動式的信號。儘管我預想和設定的時間比較早,但在我尚未啟動之時,已經被好幾個年輕隔代成員搶了先,自己最終變成了一個「中間分子」。不過,我沒有後悔,也沒有自責,反而感到由衷的高興,因為別人也把小孫女的生日記在了心裏。

  我始終認為,作為社會小細胞的家庭,應該充滿溫馨、友愛、和諧,成員相互理解、體貼、促進,應該以道德標準進行自覺建設,因為它關乎社會肌體的健康。讓我感到高興和驕傲的是,我們這個「大家庭」,由近二十個小家庭組成,總人口接近五十人,繼承了傳統,承襲了文明,擁有着道德,成為了社區、鄰里經常讚賞、羨慕的細胞單位。我的小孫女一個非五非十的生日,能夠形成家庭內部如此熱鬧的活動和關愛連接的紐帶,確實讓我這個「新家長」感到滿足,感到驕傲。同時,也讓我再次意識到,我的責任重大,義務不少,好的榜樣更不可缺。

  道德組成文明,是每個人心中的法律。道德需要自我要求,需要自我約束。每個人,每個家庭,都以良好道德為起點,社會文明自然就會越來越靚麗。

  通過一件小事,我感覺我對文明和道德的認識又更深了一層。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