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聖誕節還有些日子,大小商場已推出五花八門的聖誕禮物、聖誕樹和聖誕老人服飾。「歡度聖誕嘉年華」的條幅遍布東西南北。
聖誕節已超越宗教與國界,成為世界性的節日。這說明文化無國界、存在的就是合理,中西文化交流勢不可擋,「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
在一家民辦幼稚園,我問正在製作賀卡和聖誕樹的小阿姨,何為耶誕節?其中一人答曰「紀念耶穌基督誕生唄」,再問耶穌是誰?她搖頭說「不知道」。
不管你信不信,在漫長的兩千多年歲月裏耶穌一直影響着人類的生活。傳說中耶穌降生之日,已被定為西元前後的分水嶺;地球人都在過的「禮拜天」,也與基督有關。如今全球有20億人信奉耶穌,無數的教堂都是為他而建。
上世紀三十年代,魯迅先生寫過《拿來主義》的雜文,說對西方文化不要全盤否定,其精華部分「不妨拿來為我所用」。我觀察,西方節日受宗教文化影響較重,其理念大多也是勸人向善的,那些與我國傳統美德不謀而合的母親節、父親節,完全可以「洋為中用」大力提倡的!
北京後海北沿46號是環境幽美的清代醇親王府,後為宋慶齡故居。自幼深受家庭薰陶和西式教育的宋慶齡,晚年都在此歡度聖誕。每逢平安夜,流光溢彩的聖誕樹上就掛滿先生親手製作的小燈籠、小娃娃、小動物,秘書和隨從們扮成聖誕老人和美麗公主與宋慶齡共度佳節。宋慶齡會給孩子們分派節日禮品,大家品嘗甜點和紅酒,表演節目載歌載舞,這是一年中她最愉悅的時刻。
我看過2005年出產的法國電影《聖誕快樂》,感人之極。影片源自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一個真實故事,在寂靜的平安夜,德國、法國和英國三國士兵在前線一舉化干戈為玉帛,握手言歡宣布停戰……當英國牧師吹響風笛,悠揚的笛聲迴盪在屍橫遍野的戰場,一位傷兵艱難地爬出戰壕,把璀璨奪目的聖誕樹高高托起……此時所有觀眾都眼淌熱淚,那情景我沒齒難忘!
這與紐約曼哈頓聯合國總部大廈主牆上鐫刻的一段文字不謀而合了,該段摘自《聖經》的語錄是:「他必在列國中施行審判,為許多國民斷定是非,他們要將刀打成犁,把槍打成鐮刀,這國攻打那國,人們也不再學習戰事」,意思都是呼喚和平的,據說聯合國總部大廈地基下埋着一本書,正是《聖經》。
我很喜歡去年平安夜收到一張聖誕賀卡,上面印着一行字是:「潔白的雪花,從聖誕樹翩翩落下,那是我深情的祈福——祈願天下太平,祝君聖誕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