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化 > 正文

清帝后寶璽亮相故鄉

時間:2016-12-14 03:15:57來源:大公網

圖:康熙壽山石隨形雕雲龍「和碩雍親王寶」

久居深宮的一批壽山石精品,回到故鄉福建福州,正在福建博物院與市民見面。展出的這批北京故宮博物院典藏的珍寶中,有百餘件清代皇室宮廷御用的器件:包括帝后的璽印、宗教人物造像、擺件陳設等。其中清朝歷代帝后或用或收藏的璽印,因見證了一樁樁波譎雲詭的宮內權鬥,顯得神秘而富傳奇色彩。此番清朝帝后寶璽首次出宮,掀開神秘面紗。

大公報記者 何德花

產於福州北郊壽山鄉的壽山石,開採歷史上千年。從乾隆帝祭天時將田黃石作為供品後,田黃石有了「石王」的美稱。而芙蓉石雍容華貴,細膩脂潤,順理成為「石后」。後來,清朝皇帝將田黃石章與芙蓉石章一起作為下達詔諭的憑信。

壽山石雕在清代進入鼎盛時期,無論是石料的開採還是雕刻技藝,此時都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故宮博物院藏有清宮遺存壽山石雕刻品近兩千件,包括帝后寶璽、人物造像、文玩等。這些作品不僅是典型的宮廷藏品,同時也代表了清代雕刻藝術的最高成就。

清帝寶璽分為兩種

皇帝的印章稱「璽」,從秦始皇製六璽開始,後來也有朝代稱為「寶」,至明清兩朝則寶璽並稱。清朝初期,皇帝寶璽的刻製和使用基本沿襲明制。清代皇帝的寶璽,按內容可分為兩種,即代表皇權的國寶和為皇帝收藏、鑒賞用的寶璽(亦可稱為皇帝的閒章)。皇帝閒章,按其內容和用途可分為:年號璽、宮殿璽、收藏璽、鑒賞璽、銘言吉語璽、詩詞璽等等。

經過乾隆帝的整理和完善,清代寶璽制度開始成為定制。此次出宮到福州展覽的寶璽,有從康熙時期的和碩雍親王(即後來的雍正帝)至宣統八位皇帝,以及慈禧太后、榮惠皇貴妃等十位帝后所用之寶璽(閒章)。

康熙皇帝特別喜歡用壽山石製成的印璽。他曾經用田黃石雕刻成「萬機餘暇」閒璽和「體元主人」小璽,並對這兩個印璽愛惜備至。據記載,康熙帝共製過一百三十多方印,可是實物大部分未留存下來,弄不清其中有多少方壽山石印。

根據《秘殿珠林》記載,康熙五十九年十二月,康熙帝自擇「戒之在得」四字印文,以紀念在位即將六十年。次年五月,康熙在避暑山莊命大學士、著名畫家張照擬定字體,並由梅玉鳳刻成。「戒之在得」和「七旬清健」這對印章是康熙皇帝晚年的用印,質地溫潤細膩,平頂浮雕雙夔博古鈕,雕工精緻,常鈐於康熙晚年的御筆書畫之上,《石渠寶笈》中屢有著錄。康熙去世之後,這對印章和其他康熙生前的用印一起封存於紫禁城內。一九○○年八國聯軍侵擾,大多數康熙璽印散失,部分流散歐洲。這對印章曾於二十世紀初出現於法國某拍賣會,後一直秘藏於外國收藏家之手。後出現在北京的拍賣會上。

和康熙皇帝比起來,雍正皇帝則更喜歡壽山石。據統計他共用過的印璽有二百方左右,其中壽山石所製成的有一百六十多方,有一大部分還是他在登基以前所使用的。在故宮博物院所收藏的皇帝閒章中,尤以雍正壽山石印在數量、品質上都屬翹楚。雍正時期的寶璽藝術雕刻特點,紐式多為瑞獸,篆字均為漢字。印台四周雕刻淺,起地浮雕,稱之為薄意藝術。此外,印章造工精細,是雍正時期的顯著特點。

雍正印章造工精細

此次福州展覽中,一方清康熙壽山石隨形雕雲龍「和碩雍親王寶」,是胤禛為皇子身份時用過的,刻有篆書「和碩雍親王寶」字。康熙四十八年(公元一七○九年),胤禛受封和碩雍親王。這一時期,他們兄弟之間爭儲激烈,胤禛表面上不問時事,表現出對榮祿功名並不在乎,是個清心寡慾、生活恬淡、與僧人道士談經論玄的富貴閒人。雍正的另一方「御賜朗吟閣寶」常與「和碩雍親王寶」並用,這組印章多用於雍親王臨摹前人書畫、抄寫心經,以及進呈康熙皇帝的《萬壽賦》上。

雍正即位後不久,就不斷向造辦處下達任務,大量製作御用寶璽。此次展出的「雍正敕命之寶」和「雍正親賢之寶」就是雍正在位初期製作的,在材質、雕工上都屬精美,是國家一級文物。

「雍正親賢之寶」,此印紐雕刻游龍,浮於雲水之上,形態生動,立體感強烈,整體造型渾厚古樸,莊嚴又不失靈。璽面篆書「雍正親賢之寶」六個字,線條顏色厚重,字型雄渾蒼勁。親賢是指親近賢人、愛慕賢才,似乎時刻提醒雍正親睦賢能,遠離奸佞;「雍正敕命之寶」是雍正的公章,四周淺浮雕夔龍紋飾,上部海水行龍借天然石色,雕刻精細。皇帝命令有敕命和誥命之分,古代一品至五品以上受誥命,六品以下受敕命。

乾隆三鏈章名氣大

《清宮內務府造辦處活計檔》中詳細記載了此寶的製作過程:雍正元年(公元一七二三年)「正月二十三日,怡親王交壽山石九龍鈕雕夔龍邊大寶一件,奉旨:鐫『雍正敕命之寶』。欽此。於二月二十四日壽山石九龍鈕雕夔龍邊大寶一件,鐫『雍正敕命之寶』完,配做錦匣,怡親王呈進。」同批製作的寶璽還包括「雍正親賢之寶」等九方。

展廳中,雍正印章中有一枚既沒有名號,也沒有齋堂,而是刻着「為君難」的橢圓形印章。據介紹,雍正在位十三年中屢言為君之難,他繼位後御書「為君難」匾額懸於勤政殿,並命人刻製多方「為君難」小璽,鈐於御筆書跡、古書畫上,以激勵自己時刻莫忘國君的職責。這枚壽山石印章,是對雍正時期為君難的最好寫照。

在乾隆皇帝收藏的眾多田黃石名品中,除了以陣容龐大而著稱的九讀《鴛錦雲章》九件套外,名氣最大的要算以三條田黃石鏈所連接而成的田黃三鏈章了。這枚章此次也在福州展覽之列。

三鏈章是乾隆私人印,深得乾隆喜愛。除取材頂級田黃石外,連接三枚印章的三條鏈條石環完全閉合,沒有任何裂縫黏合的痕跡,鏈雕技法令人讚嘆。此種技法最早為玉雕所使用,然而以田黃石展現則異常難得,因田黃石之硬度不如玉石堅韌,稍有不慎就會鏈斷石破,工藝難度之大可想而知,需要雕刻者具備絕佳的耐心和過硬的工夫。

據記載,一九二四年末代皇帝溥儀離開紫禁城時,就曾將此田黃三鏈章作為壓箱寶隨身攜帶。一九四五年,日偽滿國滅亡,溥儀乘飛機外逃時在東北被蘇聯紅軍所俘,此章曾隨人流轉溥儀關押地—蘇聯。一九五○年溥儀轉押國內,當時國家正在抗美援朝,受常香玉等人捐飛機影響,溥儀就把此章捐給了國家,但一直存於監獄庫房中,直到一九五九年大赦,此印章才回到故宮。一九九七年,中國國家郵電部將田黃三鏈章印製成小型郵票,這套印章的聲名逐漸為世人所熟知。

乾隆時期篆刻寶璽一千八百餘方,其中壽山石印璽一百多方。在造型、紋飾、畫法、題詩、款識、工藝等方面追求十全十美和華麗之美。故宮現藏有三份「寶典福書」與「元音壽牒」組印,每份二百四十方,共七百二十方印,為乾隆皇帝五十五年八十大壽時,文華殿大學士和珅、工部尚書金簡進獻各一組。乾隆皇帝非常喜歡這組印章,因此內務府又製作了一組,壽山石印璽佔六十方。

慈禧印章至高無上

嘉慶皇帝的寶璽,有的是刻意模仿乾隆帝印璽製造的,有三方一組和多方一組等,甚至將乾隆印直接收錄到自己的寶藪中,說明嘉慶時期還在使用這些印章。「嘉慶尊親之寶」在《嘉慶寶藪》中排第一,是嘉慶二十年製作的,通體青黃赤斑,鏤雕雲螭、樹木、流水、山巒、日月,隨形雕有九個「如」字。

道光時期,《道光寶藪》載入有三百餘方壽山石印,其中三分之二為乾隆和嘉慶皇帝印,實際上道光帝印不足一百方,故宮現存帶其年號的約三十方,還有一些閒章、組印及宮殿印。故宮博物院現藏有道光印共約六十方,其中壽山石印約二十方。

同治、光緒時期帝王寶璽較少,沒有集成《寶藪》。同治皇帝在位十三年,光緒帝在位三十四年,都受制於慈禧皇太后,所以他們在位期間的印璽多是御書所鈐的名號印,同治帝約為二十方,光緒帝約為三十方。

說到慈禧,此次展出的展品中,有三枚慈禧印章。慈禧的特權反映在各個方面,印章更不例外。慈禧的「慈禧皇太后御覽之寶」是她的閒章之一。這枚印章雕刻細膩,鳳鳥佔滿印的頂端,似乎把龍和麒麟都覆蓋在雙翼之下,形成鳳上龍下的態勢。這與當時慈禧太后的權勢相呼應。不僅如此,在光緒皇帝題寫的頤和園匾額上,「慈禧皇太后御覽之寶」更位於匾額正上方,體現她至高無上的特權。

清咸豐十一年,咸豐皇帝臨終時立下詔書:立皇太子載淳為太子,派載恆、端華、肅順等八人為顧命大臣,贊襄政務,並規定他御用的「御賞」田黃石印章與「同道堂」芙蓉石印章,作為他「殯天」之後下達詔諭的憑信,「御賞」章作為「印起」,「同道堂」章作為「印訖」,必須同時加蓋方為有效。皇帝將「御賞」章賜太子載淳,「同道堂」章交由皇太后保管。

載淳於同年七月登基,改年號為「祺祥」。可是載淳登基三個月,慈禧太后便發動了政變,或殺或貶了幾位顧命大臣,將政權連同兩枚印章都掌握到自己手中,改年號為「同治」,垂簾聽政。這便是歷史記載的「祺祥政變」。兩枚御用的壽山石參與、見證了這樣一場驚心動魄的宮廷政變。

縱觀清歷代帝后壽山石寶璽也可發現,道光朝之後,壽山石的質地和壽山石技法已大不如前,和清朝鼎盛時期,印章雕飾精美繁縟、裝幀豪華相比,道光之後,印璽從用料到雕刻再到裝盒,都顯得簡樸單調,反映出清朝從盛轉衰的歷史變遷。

除寶璽外,還有故宮典藏的宗教人物造像系列、文房擺件系列。清代壽山石雕藝術的突出成就,亦表現在圓雕人物、特別是宗教人物上。故宮收藏的壽山石類文物中,佛教人物題材的藏品佔很大比例,其中又以羅漢像最為常見。此外,清代是文房用器的繁盛之時,無論從審美理念,還是工藝製作技術都達到爐火純青之境。清代皇帝推崇漢文化,宮中文房用器的用量很大。壽山石色彩絢麗,柔而易攻,雕出的作品堂皇而不俗媚,艷麗而不失秀雅,符合宮廷審美意趣,因而被廣泛用於文房用具的製作。

「壽山石回故鄉」展覽,展期至明年一月八日。

(福建博物院供圖)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