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化 > 正文

獨家專訪姜昆:相聲越琢磨越可樂

時間:2016-12-13 19:33:16來源:大公網

  

  文 |大公報記者 劉舒婷

  在香港訪問姜昆是件樂事。

  昨晚的上環文娛中心,歡聲笑語不絕於耳。快板、南音、粵曲、評書、相聲輪番上陣,南北曲藝在此匯演,中國曲藝家協會主席,著名相聲表演藝術家、國家一級演員姜昆的相聲《廣東話》作為壓軸節目最後出場。演出開場前,姜昆在後台化妝室接受了香港大公文匯傳媒集團全媒體新聞中心的獨家專訪。

  記者見到姜昆時,他正在抓緊時間與搭檔對詞,兩人你一言我一句,語速極快。此時距離登台演出還有三四個鐘,坐在椅子上的姜昆氣定神閒,與搭檔一起練習早已熟稔於心的貫口。少頃,待二人練習完畢,姜昆接過採訪嘜試了試音,用粵語說了一句「得唔得」,頓時令整個化妝室的氣氛活躍了起來。

  用笑的藝術傳播民族文化

  是次來港參加「中華曲藝情港澳展演」,姜昆帶來的節目是《廣東話》。「廣東話對北方人來說是個艱難的課題,我們這嘴、這肚子,長得都不太適合說廣東話。」姜昆笑言。為創作這一作品,姜昆鑽研了粵語九音,考據了被稱為「唐話」的粵語與中原古漢語的異同與流變。「平時大家可能沒留意,但當我們用一種很可樂的方式將它呈現在舞台上後,用笑的藝術令大家留意到自己的民族文化,慢慢滋生出對文化的敬仰與尊重。」姜昆說,一個民族的子孫後代對自己的民族文化產生敬仰,乃至敬畏感的時候,便會自然而然的對自己的民族產生感情,正所謂「文脈與國脈相通」。

  對於姜昆來說,1982年首次來港演出仍然令他記憶猶新,「那時候香港很少人能聽懂普通話。」姜昆分享了一個當年的小故事:一位香港記者用港式普通話採訪侯寶林,「大家都聽不懂(普通話),你到這裏來有觀眾嗎?」侯寶林的回答十分詼諧,「我覺得我不擔心觀眾,凡是來的都是聽得懂的,凡是聽不懂的,他們都不會來。」結果次日香港報紙刊文:「侯寶林在香港大講『兩個凡是』」。

  姜昆在香港記者的港式普通話與侯寶林的標準普通話間來回切換,維妙維肖地「再現」當年的對話,逗得大家捧腹大笑。「只要共同欣賞一門藝術,心與心之間的橋樑就能很快搭建起來,何況香港與內地同文同種。」在姜昆看來,相聲裏包含着多少的中華典故,傳統文化,「老祖宗留下來的東西,數典忘祖可不行。」

  回歸近二十年後,現今的香港,對姜昆而言,「基礎好了」,因為越來越多的人識聽識講普通話。姜昆表示,此行還將去兩個本地的學校,與相聲興趣班的同學交流。「孩子們如果喜歡的話,不一定要登台講相聲,至少能通過聽相聲,演小段,把普通話練得更好,也是一個本事。」

  為港相聲迷題字

  在過於娛樂化的當下,過多「無厘頭」的搞笑是為笑而笑,失去了藝術應有的內涵。姜昆指出,對於相聲而言,應該提高它的文化品位,笑過之後還能有些所得所悟,而非笑過了就算了。相聲要經得起琢磨,不能把低俗當通俗,而是要講究一點。「好比在家吃的好,但廣東人還是鍾意出來『飲茶』,因為環境、吃的東西都有不一樣的講究。對我們來說也一樣,創作也要講究一點,編笑料和故事,讓人笑完了還能琢磨琢磨,能進一步傳播。」文化應該是要滋養人民,對優良傳統的傳承起到作用。

  「相聲就是越經得起琢磨,越可樂。」姜昆以馬三立在單口相聲《馬虎人》中經典的「撓癢」片段為例,「馬虎人」腿癢但怎麼撓都沒用,原來是撓到旁人腿上了。「傳統相聲就是有些這樣的規律,這些傳統的套路,往往增加了藝術的感染力。」

  不得不說,姜昆是個天生的表演者、敘述者。在採訪過程中,這位相聲界的頑童幾次引得在場的工作人員哈哈大笑。特別是說到相聲的四門功課「說學逗唱」時,姜昆即興表演了一段貫口「渾人」。從眉眼的表情,到舉手投足間的肢體動作,再到對語氣、語速的拿捏,都格外能撅住聽者的注意力,讓人不禁跟着他暢遊在有關相聲的一切裏。

  採訪的最後,記者請姜昆為香港的相聲迷題字。姜昆思忖片刻,在紙上題寫了「藝遊天涯,樂在其中」八個字,又信筆畫了一幅「可樂」的自畫像。這個相聲界的「孩子」仍保有着對相聲的初心,用笑的藝術,講古今中外環宇事,悟酸甜苦辣人間情。

  我還是個「孩子」

  「我在農村的時候,打死我也想不到,能拜在馬季老師麾下,學習、表演相聲。」說起自己與相聲的緣起,姜昆頗為感慨。他回憶道,在那個沒有電視的年代,在農村上山下鄉的知識青年,唯一的娛樂活動,就是圍坐在一起,講故事,說笑話,自編自演節目。這些經歷,為日後說相聲打下了基礎,選擇入行說相聲就成了順理成章的事。

  「(在相聲界)我還只是個孩子,是個年紀稍長的相聲演員。」姜昆笑着說。聽着侯寶林、馬季的相聲長大的姜昆,26歲拜入相聲泰斗馬季門下。提起恩師,姜昆最難忘的是「老師把我『扔』到了實踐中」。從1976年的《如此照相》,到《詩歌與愛情》《我與乘客》,再到後來的《虎口遐想》《電梯風波》等,姜昆創作了一系列膾炙人口的相聲作品,「都是馬季老師手把手教出來的。」

  談到恩師,姜昆語氣里滿是敬重。在他看來,馬季在中國發展的每個時期,都有一個代表作。無論是新中國剛開始建設時,反映包頭這一邊塞小城翻天覆地變化的《找舅舅》,還是歌頌中國登山隊成功登頂珠峰的《登山英雄贊》,或者是改革開放後諷刺虛假廣告的《宇宙牌香煙》,這些都成為了與時代結合的文化符號。姜昆說,他沿着馬季老師開創的這條路,不斷地與時代結合,創作新作品,改寫經典作品。「比如今年創作的《新虎口遐想》,三十年前掉老虎洞里有人解皮帶救人,三十年後又掉老虎洞裏了,沒人救我,全拿手機拍照發朋友圈求點讚。」同一事件發生卻有不同反應,它表現的就是時代的變遷,和人性本身的變化,既有辛辣的諷刺,又有真實的描寫、刻畫與記錄。

  神州南北曲藝香江匯演

  12日晚在上環文娛中心舉行的「中華曲藝情港澳展演」,匯聚了眾多頂尖的曲藝表演藝術家。從相聲、快板、京韻大鼓,到南音、粵曲、蘇州評彈,節目縱貫神州南北,為香港的曲藝迷們帶來了一台精彩紛呈的曲藝展演。

  晚八時開場的展演,七時許,觀眾便陸續到場入座,不消片刻,劇場便坐滿八成。頭一個節目是由廣東音樂曲藝團著名粵曲表演藝術家、國家一級演員,廣州市曲藝家協會主席何萍帶來的粵曲《別恨寄殘紅》。甫一開嗓,即博得滿堂喝彩。隨後,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李世儒的快板表演《閻王斬堂弟》、福建泉州南音傳承人莊麗芬的南音表演《南音生南國》、著名京韻大鼓表演藝術家種玉傑的京韻大鼓表演《丑末寅初》等,從北國說唱到江南雅韻,節目精彩絕倫,為匯演帶來一個又一個的高潮,令曲藝愛好者們大飽「耳福」。

  至最後一個節目,相聲《廣東話》,主持人說完串詞,觀眾剛看到壓軸出場的姜昆和他的搭檔鄭健(中國廣播藝術團著名相聲表演藝術家、國家一級演員),便致以熱烈的掌聲。姜昆把生活中遇到的粵語趣事、南北語言差異等活靈活現地在舞台上呈現出來,一捧一逗之間,短短十來分鐘的相聲,引得觀眾前俯後仰,掌聲、笑聲不絕於耳。

  匯演結束時,伴隨《難忘今宵》的音樂,觀眾們對整場演出的表演者再次致以最為熱烈的掌聲。不少嘉賓,包括羅家英都趁此機會登上舞台與嘉賓合影。台下意猶未盡的觀眾們也都抓緊機會用手機拍照,為這場難忘的中華曲藝情港澳展演畫下圓滿的句點。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