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化 > 正文

歷久彌新的音樂書寫——黃霑學術研究中的音樂圖景/王爽

時間:2016-12-13 03:16:02來源:大公網

  黃霑,是香港文化的一個時代標籤。縱觀其經典佳作的譜系,可發現大量傳統文化的元素。《滄海一聲笑》、《男兒當自強》、《倩女幽魂》等,已體現出獨具風格的中國情懷。中國元素在黃霑的創作脈絡中佔有相當大的比重,這與黃霑的文學修養密不可分。

  作為香港大學中文系的畢業生,黃霑本科、碩士、博士三個重要階段的論文均貫穿了音樂方面的研究,並成為我們審視黃霑音樂創作的一個切口。

  縱觀黃霑三個階段的學習與研究歷程,可以發現對音樂的探索成為延續其一生的思考。說到黃霑對音樂研究的貢獻,大眾津津樂道的是其二○○三年五月發表的哲學博士論文《粵語流行曲的發展與興衰:香港流行音樂研究(一九四九─一九九七)》。

  然而,回望黃霑學術研究所秉承的脈絡,則可發現一九六三年黃霑的本科畢業論文《姜白石詞研究》便確立了音樂這一研究線索。既是詞人又為音樂家的姜夔,其詞精於琢煉字句,尤其以精美的音韻聲律為人們所嘆賞。

  姜夔擅於「自度曲」,對審音協律格外重視,使其詞作音律諧美。《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對其詞作評價:「夔詩格高秀,為楊萬里等所推,詞亦精深華妙,尤善自度新腔,故音節文采,並冠一時。」不可否認,音韻學的研究開端之於黃霑的詞曲創作,是潛移默化凝聚成的底蘊,綿延於其後的創作歷程,並從一定程度上造就了其詞曲考究的創作風格,成為黃霑音樂事業不可或缺的基石、準備與鋪墊。

  無獨有偶,若向其粵語流行曲之前的研究追溯,便可發現黃霑的研究視域並不局限。一九八二年於港大攻讀哲學碩士期間,黃霑以粵劇為研究主體,確立了對香港本土音樂文化生態全景觀察的出發點,並為日後的流行音樂研究進行了鋪墊。值得探究的是,這篇以《粵劇問題探討》為題的論文,與二十年後黃霑對粵語流行曲的書寫遙相呼應,卻一脈相承,不僅可見黃霑對香港本土音樂文化生態的探索所秉承的脈絡,同時折射出粵語流行曲的發展淵源,實現了兩項研究間的平滑過渡。

  檢視其音樂研究的路向,可見黃霑逐漸將視野投射到大眾流行文化。從南宋詞人到香港本土音樂文化,黃霑在研究中也完成了從觀察者變為參與者的視角轉換。重返港大攻讀博士學位的六年間,他以自身的音樂經歷結合社會學理論,撰寫了博士論文《粵語流行曲的發展與興衰:香港流行音樂研究(一九四九─一九九七)》,詳盡地分析了香港流行音樂的歷史沿革。其晚年的論文不僅通過細緻入微的學術研究書寫了粵語流行曲的興衰,並展望其走向。文中的論述嚴謹詳實,亦遊刃有餘。黃霑對粵語流行樂堅強的信念與無限的熱愛更是貫穿始終,令人肅然起敬。

  誠如饒宗頤教授所言:「他為當代粵語歌曲的復興與發展,做了十分傑出的貢獻。」當我們抽絲剝繭,深入黃霑音樂創作的源頭,會發現蘊藏在作品的核心,是其學術研究中所投射出的從容、執著與努力。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