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化 > 正文

茶具文物館展出創意茶具

時間:2016-12-13 03:15:57來源:大公網

  圖:許曉暉(前左)為公開組冠軍得主許紹津(前右)頒獎/大公報記者梁舒婷攝

  【大公報訊】記者梁舒婷報道:由康樂及文化事務署(康文署)主辦、茶具文物館籌劃的「陶瓷茶具創作比賽2016」評選出十一名得獎者,而優勝作品及其他入選作品由即日起至明年十一月六日於茶具文物館(香港公園內)展出。

  民政事務局副局長許曉暉,香港藝術館總館長譚美兒,以及「陶瓷茶具創作比賽2016」評審馮笑嫻、何大鈞、尹麗娟等為十一名得獎者分別頒發獎項。

  茶具文物館自一九八六年成立至今已三十載,三年一度的「陶瓷茶具創作比賽」也是該館創立那年就開始舉辦,迄今已是第十屆。相較比賽結果更重要的是,香港陶瓷愛好者自此得到了一個分享交流與切磋學習的平台。今年比賽分為公開組和學生組,吸引了二百六十七名參加者,共提交三百八十組參選作品。經過評審團的評選後,十一名參賽者得獎,而其他九十三位入選陶藝家及學生的作品亦會與得獎作品一併展出,合共一百一十六組作品。

  柴、火、泥 缺一不可

  許紹津的作品《重聚》獲得今年公開組冠軍,她以拉坯柴燒方法製作一個茶壺與兩個茶杯。許紹津認為,完成該作品最大的難度在於如何將燒製柴燒時的灰保留在壺身與杯身上:「這套茶具經過七日七夜的燒製完成,中途需要不間斷地添加柴火,把控好火候。我只算是這個作品的合夥人之一,一同完成作品的其實還有薪柴、火和泥。」

  兒時回憶 融會其中

  而這套茶具獲獎的原因除了其設計理念和製作技巧,還有其所代表的陶藝設計理念:陶藝與其他藝術形式一樣,是創作者表達的窗口,是其想法的具象化。許紹津對此深有體會,受訪時她分享了自己與陶藝設計的小故事。某次在陶藝室中,她將一個拉得不滿意的陶坯撕成兩半,隨手做成了兩個一大一小的造型個體,一個強勢一個弱勢。她說:「當時我正考慮是否應該退休,是否應多花些時間在陶藝室裏。」沒想到導師見到之後,竟能感受到自己無意之中寄予作品的兩個糾結的念頭。

  除了能展現腦海中抽象的想法,陶瓷茶具還是創作者們收藏回憶和文化的載體。如本次公開組亞軍作品《兩儀》,作者司徒健(智善)就將自己從事修船和造船的工作體驗化為本次作品的主題,把茶具做成潛艇和船隻的形狀,並將飲茶文化中「玩壺」的「玩」字發揮得恰到好處。

  而另外在學生組的得獎作品中,冠軍得主徐婉怡的作品《憶趣》正是以自己童年回憶中最開心有趣的「遊樂園」為主題。亞軍作品《快樂的學校》,作者梁承臻對校園快樂生活的童趣表現也是贏得評委認同的原因。

  兩個組別其他入選的優秀作品也各有出彩之處,很多甚至將創意和設計理念從茶壺茶杯一直發揮至公道杯、托座、廢水盂,甚至是「茶寵」中,有的以幾何元素為茶具設計主題,有的以陶來模擬不同的材質,還有的將不同地域文化元素拼接入茶具中,而個中故事則待觀展者逐一探尋了。

  相關資訊可瀏覽康文署網址www.lcsd.gov.hk。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