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眾神的黃昏》劇照,齊格弗里德與古特魯妮在婚禮上/Jeff Busby攝
《齊格弗里德》的演出時間整整四個小時,若包括兩個休息,就長達五個半至六個小時。這部樂劇的主角是華格納心目中的英雄,但筆者觀看過近二十次《指環》的演出,始終體會不出華格納的良苦用心!原因之一是在華格納的劇本裏,齊格弗里德是個有勇無謀、毫無教養,知識、人生經驗十分貧乏的小伙子,再加上大部分飾演這個角色的男高音都是挺着大肚子的五短身材,跟英雄拉不上關係。有的更糟──有的演員已屆中年,更缺乏說服力。
《眾神》敗筆盡現
導演Neil Armfield在處理《齊格弗里德》和《眾神的黃昏》裏的一些人物時,用了「非常」的戲劇處理手法,如發福納被殺後,竟然一絲不掛地從山洞裏爬出來!在德國以至美國、加拿大、英國演出的《指環》裏,都沒有這種暴露手法。事實上劇情並無此需要。
此外,導演以彩色碎紙從洞口飛出來,以顯示巨蛇被寶劍刺殺時所噴出來的血,十分聰明。在處理最後場景的齊格弗里德與布倫希爾德相會時,頗有意大利歌劇的愛情場景味道。當然,樂隊的豐富濃厚的織體和細膩的弦樂和豎琴,則是意大利美聲歌劇所缺的。
《眾神的黃昏》是大結局,有輝煌的合唱、兩對新人的婚禮以及葬禮。導演在處理這些複雜的戲劇場景時,有些做法令人感到不太合情合理:如齊格弗里德被謀殺後一直站着,以致連葬禮都難以舉行;又如布倫希爾德本應騎着她的寶馬跳進萊茵河殉葬,在導演的安排下卻與齊格弗里德並肩站在火海裏。這些手法都是不尋常的,而且相當反高潮,削弱了《眾神的黃昏》原有的磅礴氣勢和深刻的悲劇性。
筆者認為Neil Armfield的導演手法在《萊茵的黃金》、《女武神》、《齊格弗里德》三部樂劇裏都處理得頗具創意,可惜到了《眾神的黃昏》便敗筆盡現。
歌唱家實力雄厚
這四聯劇演出的時間共計十五小時,主要演員有四十名,其中有三名在三部樂劇裏出現,十名在兩部裏出現,因此共計有五十八人次,在德、意歌劇裏規模是空前的。
在這四十名主要演員裏,飾演浮坦的James Johnson、飾演布倫希爾德的Lise Lindstorm和飾演齊格琳德的Amber Wagner三位是美國人;飾演洛格的Andreas Conrad和飾演齊格弗里德的Stephen Vinke兩位是德國人;飾演洪丁的Jud Arthur和飾演Siegrune(女武神之一)的Amanda Atlas兩位是新西蘭人,以及飾演弗萊雅和Helmwige(女武神之一)的Hyeseoung Kwon是韓國人外,其他的角色都是由澳洲人飾演的。
毫無疑問,飾演齊格弗里德的Stephen Vinke、飾演洛格的Andreas Conrad和美國歌唱家James Johnson、Lise Lindstorm都十分出色,演與唱的水準甚高,尤其Stephen Vinke是筆者認為所見過的最稱職的齊格弗里德演員。其他演員如Jacqueline Dark(飾演弗莉卡)、Warwick Fyte(飾演阿爾伯里希)、Graeme Macfarlane(飾演迷魅)、Jud Arthur(飾演發福納)、Amber Wagner(飾演齊格琳德)、Bradley Daley(飾演齊格蒙德)、Luke Gabbedy(飾演龔特爾)、Daniel Sumegi(飾演哈根)、Taryn Fiebig(飾演古特魯妮)、Sian Pendry(飾演Waltraute,女武神之一)以及萊茵三仙女、三名諾恩女神等都有相當好的演出水準,與幾位主要人物配合得相當緊湊,無論演唱和演技均達到華格納樂劇的整體效果,華格納所要求的整體音樂與戲劇的有機結合。除了上述幾位外國歌唱家,大部分是澳洲自己培養出來的音樂家,實屬難能可貴。
指揮Pietari Inkinen和他的樂團提供了豐滿的音響效果、聲部平衡而清晰,層次分明、擁有一股渾厚的動力,令舞台上的演唱如虎添翼。
四聯劇現代化生活化
筆者在演出其間訪問了「澳洲歌劇」的藝術總監Lyndon Terracini(特拉辛尼)。身為藝術總監,他要負責墨爾本藝術中心劇院和悉尼歌劇院,因此要兩邊住─墨爾本住四個月,悉尼住八個月;統籌三百多人員、每年演出六百套節目、製作二十部歌劇、芭蕾舞等節目。此外,他還要安排兩個月的樂團、歌劇巡迴(在Victoria省)演出以及為學校演出節本版歌劇,作為學校音樂教育的活動。他們的活動還包括在海灘上演出威爾第的《阿伊達》。
話題轉到《指環》的製作和演出。特拉辛尼說他們有意把這套四聯劇人性化、現代化,也就是說生活化。因此,製作中較着重大自然的動物和生物,在舞台設計和服裝設計上以日常服、簡約布景為主導原則。在《女武神》第二幕裏,舞台上出現了各種不同的動物模型,又如女武神穿的便裝等等。有些舞台道具給「簡約」掉了,如《女武神》第一幕浮坦插入大樹裏的寶劍Nothung(諾通),導演把大樹給省去了,插在地上;又如女武神都沒有馬騎等等。
筆者提及華格納作品裏顯示出來的那種大日耳曼主義和反猶太主義,特拉辛尼笑答道:澳洲是多民族國家,尤其是一九七二年之後,越來越多亞洲人移民進來。澳洲人欣賞各式各樣的藝術文化,意大利的、德國的、中國的、韓國的、日本的。二○一三年的《指環》為Victoria省賺得了兩千多萬澳元的收入。今年的三輪《指環》演出共十二場,全部爆滿!
筆者問Neil Armfield導演的版本前後已有七、八年,什麼時候會有新的製作?他回答謂四年之後,二○二○年會有新版本,叫筆者留意。
筆者這次去澳洲墨爾本觀賞《指環》,對澳洲的歌劇製作演出的效果之高,大為讚賞,其製作和演出在整體所達到的水準,說明了澳洲在歌劇製作、演唱以及樂團建設上均有着驕人的成績。筆者認為墨爾本於二○一三和今年的《指環》製作和演出是澳洲出品,因為主要的製作和演出團隊是由澳洲人組成的。待以時日,澳洲的歌劇演員和樂團團員將會百尺竿頭更為進步。
(墨爾本《指環》綵排,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