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化 > 正文

馬腔紅腔 粵劇殿堂

時間:2016-12-09 03:15:54來源:大公網

  圖:馬師曾(右)、紅線女合照

  馬師曾和紅線女曾是戀人、夫妻,在粵劇藝術上,紅線女視馬師曾為不可或缺的良師,也是舞台上不可替代的拍檔。他們同心同力始終初心不改,創作了馬派藝術「乞兒喉」和紅派藝術「紅腔」,相輔相成登上粵劇藝術的最高殿堂。馬鼎昌在書中後記說,母親到了晚年,藝術造詣達到新的高度,而每當她憶及自己藝術成長之路時,都會動情感慨說,像馬師曾那樣能編劇、導演、唸唱、表演的粵劇藝術全才,恐怕再難湧現。

  馬師曾(1900.04.02-1964.04.21),一生演出四百三十多齣粵劇,編寫一百多部劇本,參與主演五十多齣電影,編撰了《千里壯遊集》。

  一九二四年,馬師曾以自己改編的《苦鳳鶯憐》中「廟遇訴情」一曲「我姓余」而聞名省港澳及東南亞,其「豆沙喉」亦成為「馬腔」的招牌。他立志改革粵劇,借鑒電影、話劇、京劇等藝術載體的長處,改造傳統程式,其塑造的舞台形象具濃厚生活氣息,增強了舞台效果。

  自一九三一年日本發動侵華戰爭,馬師曾編演了多部斥責漢奸的劇目,並自動按月捐獻部分演出收入支援前線抗日將士。一九四一年香港淪陷,他不懼日本特務機關威脅利誘,稱病拒演以粉飾太平。

  紅線女(1925.12.25-2013.12.08),一生中演出三百多齣粵劇、一齣話劇,主演一百多齣電影,參加攝製十多套專題電視片。馬師曾編寫,紅線女參與編劇、導演、演唱、配音的粵劇動畫電影《刁蠻公主戇駙馬》,開創了中國戲劇動畫電影的先河。

  紅線女融合京劇、崑劇、歌劇、西洋歌曲等技法,形成剛柔並濟、跌宕起伏的唱腔,集粵劇旦角數十年來之大成,開創紅派藝術「紅腔」,一曲《荔枝頌》更是傳遍大江南北,粵劇也因紅線女的藝術成就,而被周恩來總理美譽為「南國紅豆」。

  一九五一年一月,紅線女與馬師曾從香港回到廣州,為抗美援朝義演籌款,更當場捐出身上所有首飾。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