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化 > 正文

【港九溯源】香港佛教由內地傳入

時間:2016-12-08 17:04:02來源:大公網

  文/木也

  公元三一七年至四二○年間,即南北朝時期的梁朝劉宋元嘉年間,相傳杯渡禪師來到當時東莞所管轄的香港屯門,駐錫青山。據嘉慶本《新安縣志》記載描述屯門,「海上勝景也,昔劉宋杯渡禪師駐於此因名。」《東莞縣志》記載:「杯渡之山,在東莞屯門,界三百八十里。耆舊相傳,昔日杯渡師來居屯門。因以為名。」歷史上曾因杯渡禪師駐錫青山,被稱為杯渡山。正是杯渡禪師開創了古新安縣境即東莞、深圳與香港一帶的佛教之風。

  位於屯門的杯渡遺跡

  至今在屯門青山仍保留有青山禪院(始建於1926年)。寺院山門前的對聯「十里松杉藏古寺,百重雲水繞青山」,生動描述了早期佛寺的古雅雄渾盛景,也印證東莞地方縣志所述的歷史事實。在青山山腰上,至今仍有杯渡寺、杯渡岩及杯渡禪師的石像。

  千年來,在民間一直流傳着杯渡禪師法力高深、多行神跡的傳奇故事。據梁代慧皎法師《高僧傳》記述,杯渡禪師是位四十多歲的高僧,無真實名字,因其乘大木杯渡水而得名。早先居留建康,復現冀州,後浮木於水抵京。南行屯門出海後,再未返回。杯渡禪師曾以佛咒治愈久病老婦;一夜間為佛教徒存儲大量食糧;還預言過災年的發生,勸人行善消災等等。杯渡禪師出沒無常,閒雲野鶴,淡泊自甘,行縱飄忽,慈悲濟世,導人向善,為後世所景仰。

  屯門靈渡寺原是一間茅篷屋,其創建亦與杯度禪師有關。據《新安縣誌.山水略》所載:「靈渡山在縣南三十里,與杯渡山對峙,舊有杯渡井,亦禪師卓錫處。」靈渡寺至今仍然存在,位於元朗廈村,唐、宋兩朝都曾重修,而最近一次的重建開光則是在2003年。

靈渡寺已是風燭殘年

  公元五世紀南北朝時期,屯門為屯兵之關隘重地,自東南亞、中東、歐洲遠道而來的外國人,均須在此登岸並辦理通關手續,地點應為今日屯門舊墟。 南北朝時期,佛教在大江南北大行其事,香火鼎盛。由於當時軍營內沒有僧人主理宗教儀式,所以杯渡禪師留下,並隱居於軍營附近的山中。

  杯渡禪師晚年遠走他鄉終老,並無任何文字記載,因而無據可考。大師離去後,曾居住的岩洞由一位隱居尼姑供奉,繼續受到信徒所參拜。七世紀時,相傳達摩祖師亦曾到訪此洞,所以岩洞成為珠三角地區佛教徒之重要朝聖地。

  「杯渡寺」和「靈渡寺」,與香港文化,共滄海、同桑田,既是香港佛寺的歷史源頭,同時也是香港佛教文化文明的發源象徵,縷縷青煙綿綿不絕地聯繫着香港與內地的禪宗神曲,共同演繹着同宗同文同血同脈的歷史文化,成為香港歷史與內地歷史不可分割的堅如磐石的鐵證。

  (香港大公文匯傳媒集團全媒體新聞中心供稿)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