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加州理工大學教授馬洛迪諾的暢銷書《醉鬼的腳步》(The Drunkard's Walk)。資料圖片
二〇一六年十一月八日美國總統大選降下帷幕,共和黨候選人唐納德‧特朗普擊敗被媒體、專家普遍看好的民主黨候選人希拉里‧克林頓,震驚世界。塵埃落定後,大家不禁要問:為什麼之前的民意測驗、專家點評、媒體報道都那麼不靠譜?要是詢問加州理工大學概率課教授馬洛迪諾(Leonard Mlodinow),他會說:隨機性統治生活,此事不足為奇。
「醉鬼的腳步」(The Drunkard's Walk)是數學專用術語,指隨機發生的事件,比如分子在空間各行其是,互相沖撞的軌跡。在他的《紐約時報》同名暢銷書中,馬洛迪諾將它用來比喻個人生活及政治、商業、醫學、體育、娛樂等領域的各種現象。他指出,隨機理論雖是「人情常理」的總結,但又充滿微妙的變數,經常推翻專家的論斷而證實賭徒的預測。
此書為讀者勾勒了隨機理論從古希臘開始到當代的歷史演變,並解釋了概率的幾個重要原則:兩件事同時發生的概率小於其中任何一件事單獨發生的概率;概率大小由事情可能以多少種方式發生決定;某些方式出現機率高,它們帶來的結果也就更普遍,等等。但作者不光能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講清數學法則,他更擅長以幽默詼諧的小故事指出日常認知的誤區。
如,以色利飛行員的培訓官說,被他們狠狠批評的學員下次一定有進步,而受表揚者下次卻會退步。這是否推翻了社會心理學研究「表揚使人進步,批評成效甚微」的發現呢?不然,作者說,這裏還有一個「物極必反」原理在起作用。也就是說,差到極致與好到極致都是偶然現象,最普遍的傾向是趨於中庸,也就是所謂的「鐘型曲線」(bell curve)分布原理。所以,表現特別差的學員下次一定會改進,而表現特別好的卻很難再現輝煌。有時候,結果和行動並無因果關聯,只是恰巧發生而已。
用此書來分析美國大選,首先,鼓吹「美國第一」、民粹主義的特朗普上台可能正是「物極必反」的結果。選出第一任黑人總統、推行「進步」政策八年後,美國白人的保守勢力開始反擊了。第二,選舉本來變數多。即便民意測驗正確估算了候選人的支持率,也不能保證這些支持者會去投票、他們投票不出錯、計算選票不出錯。隨機錯誤一般沒有太大作用,但在雙方勢均力敵、競爭激烈的選舉中可能就會帶來顛覆。更何況民意測驗都有「誤差幅度」(margin of error)。比如這次美國大選,民意測驗公司就認為自己沒錯,因為結果和預測只差了一個百分點:一般民意測驗的誤差幅度都在百分之五,也就是說有二十分之一的可能性預測會發生重大失誤。
更重要的是,人類並不擅長概率分析,許多認知誤區會造成預測偏差。如,人更容易回想起生動的細節,特朗普恰好擅長用通俗簡單的話語煽動人心。人常以偏概全,僅憑少量資料「腦補」,傾向於相信肯定自己原有想法的例子,還受到自己預期的干擾,而不是根據實際情況、上下文加以判斷,所以雙方支持者都更願相信對己方有利的證據。美國人也常以成敗論英雄,誤以為富豪都智商超人,對候選人的評價有失偏頗。最後,人類會作出衝動、非理性的選擇,即便明知此舉害人害己。
人特別需要掌控世界的感覺,喜歡從隨機事件中發現規律。但世界實際充滿了變數,這次大選結果為何如此出人意料,可能最終也找不到確切答案。既然未來如此莫測,那我們為什麼還要努力呢?因為即使事業、生活的成功一半靠準備,一半靠運氣,我們還有可能勝出。最後,作者說:了解了命運深深的惡意,我們就更該感恩種種噩運沒降臨到自己頭上。這個結語倒有點尼采哲學的風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