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化 > 正文

重返印度見真情:一段中印友誼往事/潘正秀

時間:2016-12-07 03:15:51來源:大公網

  印度泰姬陵。網上圖片

  我在北京大學學了四年印地語(又稱北印度語),在中國駐印度使館工作六年,上世紀八十年代離開印度轉到東南亞地區。結束了在東南亞的任職,獲得一次機會隨團重返南亞,走訪印度幾個城市,特別是回到我喜愛的中國駐印度使館大院。訪問期間,在一次招待會上我與從中國回到印度不久的一對伉儷相識。這對夫婦中的女士十分健談,她的雅名叫茜達,男士名稱羅姆。

  茜達問我對印度印象如何?我覺得,來到印度,就像走進了一條斑斕的歷史長廊,昨天恢宏瑰麗,今天令人振奮,明天精彩可期。我的肺腑之言勾起他們夫婦對在中國所結識朋友的深深思念。招待會近尾聲,茜達向我表示要請我到她家吃飯。她的家就在尼赫魯紀念館附近,這一帶我很熟悉。因為此行是短期訪問,我無法接受她的邀請。我說:「謝謝你的好意,但我很快要離開新德里,恐難接受邀請。」茜達很是執著,她見我的身旁還站着其他同事,就乾脆說:「要麼你明天就與你的這幾位朋友一起來吧!我們吃個簡單的午餐。」我說:「你知道我們是個團組,我不能個人馬上答覆下來,晚上我再通話告訴你」。

  經請示代表團團長,同意我與其他兩位團員第二天到茜達家去一趟。茜達一家剛從中國回來。他們在北京待了數年,已能用中文自由交談。出於對北京的思念,她對我們從北京來的人,不願放手。這樣的印度人我見到的不多。

  那天上午十點前我們準時到達他們的住所,茜達全家在門口盛情迎接。我最高興的是看到他們家一雙兒女,迫不及待地用印地語和他們打起招乎,「哈羅,納瑪斯戴(你好)!」沒想到兩個孩子一見我就用北京話喊「奶奶,您好!」我想既然人家與我說漢語,我就改說漢語吧!我問他們叫什麼名字?男孩說他叫「小勇」,女孩說她叫「小娟」。我發現小娟比小勇活躍,聽說小勇得過一場病,顯得有些木訥。小娟挺喜歡和我接觸,上來就抓住我的手,還問我「東直門奶奶好嗎?」小娟畢竟幼小,她以為我從北京來的,就一定知道「東直門奶奶」。可當時,我沒見過「東直門奶奶」,哪知道她好不好哩?我承諾她,回去看她的「東直門奶奶」。

  聽到這兩個孩子的名字,我感到有點土氣。因為現在中國小孩一般起名「貝貝」、「娜娜」什麼的。我又問,他倆的名字是誰起的?茜達說是東直門奶奶起的。我想難怪,是北京老奶奶起的。

  茜達家有一個樹木花草鬱鬱葱葱的庭院,內外布置得挺華麗。一看就知道,這一家有相當的經濟實力。茜達準備的食品和飯菜很豐盛,其中還有他們從中國帶回的天津小吃和新疆紅棗等乾果和食品。她作為家庭主婦在北京學會做辣子雞丁、葱爆羊肉等幾個拿手菜,還會包餃子。說是「簡單的午餐」,其實與正餐差不多。

  席間和茶餘飯後我們幾人與這對印度夫婦聊得很投機。茜達還拿出從中國帶回的一瓶長城乾紅葡萄酒招待我們。從交談中我們得知這對夫婦中男士是醫生,是一代醫學世家,顯得十分儒雅。女士言談活絡,善於交際。他們同在英國受的教育,並結為伉儷。說的是一口倫敦音的英語,沒有南亞次大陸那種怪異腔調。這一個上午,我們主要聽茜達講她全家在北京的故事。

  他們到中國是尋找合適的中醫為兒子治病。兒子得了一種病,類似中國的癲癇,走着走着弄不好就摔倒。他們聽說,中國的針灸與中草藥治療這種病有一定效果。他們到了北京就在東直門中醫院附近租了房子,這樣替兒子看病比較方便,並順利地為兒子找到了知名專家。男士同時在中醫院學了點中醫,打算回到印度開發中西醫綜合治療。

  他們到了北京很快找到了好房東,是兩位中國老人。他們家有一個兩進的四合院,前一排自住,後面一排租給茜達一家,兩家關係相處得很熟稔。茜達到中國又生了一個女孩(小娟)。兩個孩子很愛他們的東直門奶奶。東直門奶奶可疼愛這一對大眼睛高鼻樑的印度小孩了。一見到這兩個小老外,總是笑臉相迎。她經常為兩個孩子買水果和零食,幾乎每天都給每個孩子買一串糖葫蘆。當然這一家有平房出租,經濟實力也不會差。就這樣漸漸地兩個異國家庭走到了一起,彼此就像一家人。有時印度夫婦外出,會把兩個孩子很放心地託付給東直門奶奶照看。茜達一家在北京租房子,帶孩子治病,又生了個孩子,還有採購遊覽,與朋友交往,在北京生活了近一年,開支當不會少。好在他們口袋鼓鼓的,不在乎這點開銷。

  提起這對中國老人,茜達滿臉洋溢着幸福的表情。她告訴我們,在印度,不相識的人初次見面能和睦相處,人們說這是上輩子遺傳的緣分。她覺得她認識的這對中國老人就是今生注定的家人,和他們之間所有的軼聞趣事,茜達和羅姆都可以如數家珍地說出來。

  茜達說有段時間,這對中國老人回四川老家了,返回時帶來大一包小一包的香腸和鹹肉等特產。孩子們從外面回來老遠就聞到從老人家裏飄出的臘香味,甭提多高興。都沒回家就直奔東直門奶奶家,用印度人的習慣手抓起來就吃。東直門奶奶比爺爺更愛嘮叨,有時候家裏來客人了,她就直接介紹「這是我的印度閨女」。客人都愛吃印度咖喱,所以每次客人來之前,茜達都會準備點咖喱雞和印度烙餅。此外,兩家人常聚在一起過兩國的節假日。剛開始的時候,他們按照印度習俗向爺爺奶奶行觸腳禮,把老人嚇一跳,堅決不讓。為此羅姆耐心解釋這是印度晚輩對長輩或對自己尊重的人表示問候的一種禮儀。後來,兩位老人就安然接受了。

  羅姆醫生到北京後,主要忙於為兒子治病。這個孩子為了治病吃了不少苦頭,喝了不少中醫苦湯藥,夫婦倆一直在旁邊鼓勵他。他也很懂事,咬着牙接受治療。他們終於把兒子的病基本上治好了。兩個孩子還學了一口京腔。回到印度,他們家裏的生活越來越安定。羅姆正籌劃啟動自己的中西醫綜合醫療所。茜達虛心向東直門奶奶學習了做四川菜,那天我們吃的也是印度味兒的川菜。

  茜達告訴我她原來有兩個夢想,一個是治好她兒子的病,另一個就是讓她的丈夫轉向中西醫合璧。到中國後,她的兩個夢想都實現了,是中國給了她們全家幸福,事業順達,中西合璧,當下口袋更鼓了。她現在很知足,除了料理家務,還參加一些高檔俱樂部活動,與外交使團的夫人們聯繫較多,生活過得優哉游哉。

  那位事業有成的丈夫先生一直是聽得多,說得少,最後作了總結性發言,「一個外國人要走到哪裏學到哪裏,這樣你就不會舉步維艱。要善待你見到的每個人,這樣別人也會善待你。」我和我的同事對羅姆醫生的這段話語很欣賞,連連稱讚。但是這位夫人看樣子不願把總結的話語權讓給自己丈夫,最後說出她的心裏話:「我熱愛中國,我們全家在中國的生活太美好了,我們還要回去的!」我補充道:「就像我們中國人唱的那首歌『常回家看看』」。按現在北京最時髦的話語,這位夫人叫「不忘初心」。聽說,茜達還打算邀請東直門奶奶一家到印度去遊玩。我看,這是個不難實現的夢想,兩家都有這個實力。

  這場意外而難忘的聚會至今給我留下了美好的記憶。那天的聚會持續到下午一兩點鐘。我們走時那兩個小孩還對我喊了一嗓子,「北京奶奶,再見了,您嘞!」我抱着他倆親了親。我急着要走,但茜達還想帶我們到尼赫魯紀念館去走走,尼赫魯紀念館我以前去過,很想再去一次,但下面還有別的安排,只好婉拒了,也留下了一份遺憾。我實在感謝茜達夫婦為我們代表團的幾位團員安排的這場額外的活動,讓我重溫了在印度的漫長歲月。

  我想,隨着中印關係不斷發展和加強,像羅姆醫生一家這樣的動人故事,今後會越來越多。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