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化 > 正文

北風浩蕩一碗湯\李丹崖

時間:2016-12-06 03:16:03來源:大公網

  圖:淮南牛肉湯乃皖北人最愛的吃食之一\網絡圖片

  從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亳州的北關歷史街區遊玩出來,走到華佗巷下了個岡,就能看到一家牛肉湯館兒,名為「馬氏牛肉湯」,這家湯館遠近馳名,許多外地來的遊客路過店門前,首先被映入眼簾的兩口大鍋吸引。

  大鍋足有簸簍大小,裏面牛骨湯滾滾湧起,香氛透過鍋灶,飄得半條街都是。許多遊客走到這裏,看到鍋灶如此「盛狀」,紛紛舉起相機拍照。做牛肉湯的師傅手持事先用溫水發(皖北人習慣上把溫水浸泡某食品稱之為「發」)好的粉絲,薄如蟬翼的豆腐皮切成了絲,上好的黃牛肉可根據食客們的要求,或切成片,或切成塊,加上五六片豆餅,倒入網兜裏,在沸騰的牛肉湯裏燙上幾滾兒,倒入碗內,取勺舀湯,撒上蒜黃,就可以上桌了。

  噴香的牛肉湯,在北風浩蕩的冬日,無疑是液體的小火爐,吃得寒氣不敢近身。呼一口氣,都是黃牛肉的嫩香。我一直覺得,只有黃牛肉才是上好的食材,它們生長在寬廣無垠的皖北大平原上,一度是最可靠的耕作主力,近些年,耕作有了拖拉機這些「鐵牛」們,黃牛只有肉食了。黃牛肉紋理細緻,肉質嫩,最宜煮湯燒菜。

  皖北地區,處處都是沙土地,是紅薯的最好「產床」。紅薯是何時傳入中國的呢?郭沫若曾經考證過紅薯傳入中國的年份,應該是一五九三年,他還曾在《滿江紅.紀念番薯傳入中國三百七十周年》裏這樣寫到:「我愛紅苕,小時候,曾充糧食。明代末,經由呂宋,輸入中國。」紅薯傳入中國種植以後,紅薯曾一度成為主食,又成了澱粉的主要來源,當然,做粉絲更是無可挑剔。紅薯磨出來澱粉,製成粉坨,粉坨融化成糊狀,置於漏勺裏,下麵燒一鍋沸水,把糊狀的澱粉漏到沸水裏,三滾兒以後撈出來,用冷水鎮一下,放於撐桿上曬乾以後,就能保存了。做牛肉湯時,需要事先用溫水浸泡,待粉絲吃透水分,在湯鍋裏來湯,更易於浸潤味道。

  一種美味,有一種美味的原生態環境。皖北地區的黃牛、紅薯、蒜黃、豆餅,弱鹼性水,結合起來,再配以藥都亳州的獨特中藥材做成的香料,簡直是天作之合。

  明清時期,特別是小明王韓林兒在亳州建立「龍鳳政權」以後,韓林兒的母親楊氏身體虛弱,劉福通專門讓人尋來一頭黃牛宰殺後,給楊氏滋補身體,後來,牛肉湯就成了亳州人餐桌上的美食。

  如今,走在皖北尤其是亳州大街小巷,牛肉湯在街面上比比皆是,由於佐料不同,味道也各有千秋,比如,華佗像附近的馬氏牛肉湯,以厚實的湯頭、鮮嫩的牛肉見長。最值得稱道的是,他們家的醬豆,用藕丁、黃豆、辣椒做成,開胃酣暢,佐以麵餅或雞蛋擦油饃來吃,湯為味之王,餅為肱股之臣,如此一起,湊成美食世界裏的碗裏江山。

  千鈞北風浩蕩,抵不過一碗牛肉湯。一碗牛肉湯,喝出歲月安然,春秋無恙。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