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晚年的巴金\網絡圖片
巴金生前曾表示:「從一九七八年十二月到一九八一年九月將近三年的長時間裏,香港《大公報》副刊『大公園』連續刊出了我的七十二篇『隨想』。我的『無力的叫喊』給我帶來了鼓勵和響應,主要依靠讀者們的支持。我感謝一切對我表示寬容的人(《大公園》的編者也在其中)。我的《隨想錄》好比一隻飛鳥。鳥生雙翼,就是為了展翅高飛。」
一九七八年,時任香港《大公報》副刊「大公園」編輯的潘際埛向巴金約稿,巴金認為《大公報》是一個理想的發稿園地,就寫了一篇隨筆,題目為《談〈望鄉〉》,一經發表,即在香港引起好評不斷。故潘際埛就再次向巴金約稿,並希望能在「大公園」上為巴金專門開設一個隨筆專欄「隨想錄」。《隨想錄》以每三十篇編為一集,共出五冊,依次為《隨想錄》、《探索集》、《真話集》、《病中集》和《無題集》,為巴金一九七八年至一九八六年在香港《大公報》副刊「隨想錄」的專欄集結。
巴金與香港淵源深厚。一九二七年,巴金就曾途經香港。一九九七年,香港回歸祖國,巴金興奮不已,雖已寫字困難,但為了表達心中喜悅,於回歸前夕,為《文學版》一筆一畫地寫下了「為香港回歸而歡呼」八個字。不僅如此,當他聽說滬港列車正式通車後,亦希望能在回歸日後再去一次香港,卻因為身體原因未能成行,成為人生一大憾事。而他最後一次赴港為一九八四年接受香港中文大學授予榮譽文學博士學位,總共逗留了十八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