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的劇場有多熱鬧?表演藝術如何多元化?上月底又令我有深切體會。
本來,十一月是各行業的淡季,但是劇場表演卻依然蓬勃。香港文化中心劇場上演新編實驗京劇《關公在劇場》,由台北的國光劇團與香港的進念.二十面體聯合製作。全劇雖然是戲曲作框架,但實際是現代劇場作品。兩位說書人先向觀眾講解「紅生戲」的由來,然後才開展關公在三國的奇情故事。全劇只有約一百分鐘,但卻是京劇表演的精華,關公與龍套演員的武打排場,看得觀眾拍案叫絕。劇末,關公追溯自己與曹操的微妙關係,以及自省其驕傲自大的個性,也能讓紅生名角發揮精湛的唱功。該劇是港台文化交流的合作成果,兩地藝術家各展所長,也為傳統戲曲賦予了一份新意。
周五晚看完新派京劇,周末晚上我便帶同七歲兒子到牛池灣文娛中心,觀看面具無言劇《多士妹的白日夢》。故事主人翁是小學三年級學生多士妹,她要預備作文功課「我的夢想」,於是便四出搜集周邊所見所聞。無論是公共交通內繁忙的成年人,抑或是公園內緬懷青春的年老長者,抑或是與多士妹同樣年紀的孩子,各人都有自己不同的夢想。最後,多士妹發現自己最想知道的,原來是其爸爸媽媽的夢想,藉此能與父母多作溝通。
香港的表演劇場百花齊放,不分旺淡季,既能看到傳統與現代的結合,亦能看到成年人與小孩子各自不同的追求,這就是香港文化多元的特色,令人樂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