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化 > 正文

戲外言「情」/嚴詩喆

時間:2016-12-05 03:15:46來源:大公網

  圖:話劇《那次奮不顧身的愛情》劇照\資料圖片

  博士生涯的第一個學期總算接近尾聲,我在完成期末作業和考試之後,看到朋友轉發一條北京繁星戲劇村的話劇宣傳連結,無意中勾起了今年年初的觀演記憶。年初看的這部話劇,名字叫《那次奮不顧身的愛情》,它有一部姐妹作《那次說走就走的旅行》,均由新銳女導演黃彥卓編劇、執導。這兩部話劇近幾年特別火,在「繁星戲劇村」不斷重演、依然爆滿。年初的事情仍記憶猶新,如今竟已接近年末,這一年的事情一件接一件、緊鑼密鼓地進行,事情之多、變化之大、時空轉換之迅速,讓人根本來不及反應,只能專注於眼前的每一事、每一步,「既然選擇了遠方,便只能風雨兼程」。值得感恩的是,遵循內心的指引並專注於一步一個腳印,我還真把這一段特別顛簸崎嶇的山路走下來了。

  這一年的旅程,確實讓我成長了不少。如今在年末回望年頭,回顧關於「奮不顧身的愛情」這一話題,本文主要想談的並非「愛情」本身,而是以「愛情」為隱喻的「人生」。這道理大概像自己這學期讀到的一些對「中國(文學)現代性」進行反思的著作,學者會從不同的角度切入,比如兒童文學、青春視角、性別議題、都市生活等等,以這些概念為方法和隱喻,而非研究的落腳點和最終目的,借此來討論一個更大的話題─重審「現代性」。因此,相似地,本文更希望通過「愛情」這一概念的隱喻和方法,來探討比它更大的話題—「人生」或「生活」。

  回看自己大學本科階段寫的一些有探討「愛情」話題的隨筆、散文,我發現其中大多不是「為愛情談愛情」,而是希望通過「愛情」的視角去審視、感受、領悟更多關於「生活」的智慧。因此,不難理解,大學期間關係好的閨密、同學、朋友,在跟我討論「感情問題」的時候會發現,我會自然而然地將話題上升到「哲學高度」,並借此調侃一笑。眾所周知,「愛情」是人類萬千情感中的一種,可以說是常見情感中最特別的一種。它的特別之處在於,一方面,帶有「排他性」的愛情具有明確的目標物件,也因此極具個性;另一方面,這種帶有「個性」的情感並非孤立的存在,而依然帶有「情感」類別的共性和能被大家討論的普遍性。

  愛情這樣的特性,何以成為可能,又如何能在現實中被應用,達到怎樣的效果和作用?首先,「愛情」是一種強烈的情感,讓人難以忽略之。其次,無法自欺欺人,或者說,無法欺騙自己,畢竟你到最後還是要跟自己相處、與內心坦誠對話。如此一來,唯一的方法,便是以誠懇的、實事求是的態度直面它,一瞬間,所有的偽裝、謊言土崩瓦解,進而發現,只有在內心足夠真誠和坦白的基礎之上,才能重新開始並建設真正屬於自己、適合自己的人生。也只有這樣,才能夠逐漸習得智慧和勇氣,學會順着自己內心的指引,循着路徑去探索自己想要的、有價值的人生。由此,人的自主性、獨立性便有望真正建立,不再只為別人而活,而能夠真正對自己負責、把握自己的人生,抵受住各種不同的聲音和干擾,無所顧慮、內心坦然地享受旅程,敞開心胸、期待邂逅前路的無限可能……

  「旅行」、「愛情」,是人類生活永恆的主題。「說走就走的旅行」並不神秘,生命從一開始就是一次說走就走的旅行,沒有人能夠自己選擇誕生與否,也沒有人能夠抉擇出生的家庭、成長的環境、命運的安排……而且旅行的終點也是確定的,畢竟生命的消亡無人能逃脫。從這一層面來看,每個生命在「旅程」的「起點」和「終點」面前都是平等的。那麼,我們該拿生命、生活怎麼辦呢?「說走就走的旅行」,「奮不顧身的愛情」,似乎在這裏已經給出了自己的回答。既然生命旅行的起點和終點都無法抉擇,既然已經「被選擇」來開展了一次「說走就走的旅行」,真正重要的是生命旅行的過程本身,唯一能做的是帶着像「那次奮不顧身的愛情」一樣的精神去生活。此「愛情」非彼「愛情」,早已超越那種特殊的、具排他性和個人私密性的情感本身,而成為了「熱愛生活」的隱喻。

  德裔美籍心理學家、哲學家艾.弗洛姆(Erich Fromm)在《愛的藝術》(The Art of Loving)中,在討論「愛的對象」時,這樣說道:

  如果我確實愛一個人,那麼我也愛其他的人,我就會愛世界,愛生活。

  如果我能對一個人說:「我愛你」,我也應該可以說:「我在你身上愛所有的人,愛世界,也愛我自己。」

  由此可見,評估「真正的愛情」的一個「標準」可能是,能否通過對一個特定物件的愛,喚起內心積極的、生長的力量,喚起超越這一物件本身的,對自己、對生活、對世界的愛。假如答案是否定的,對這個特定物件的愛是一種消極的情緒,那麼這也許不是真正適合自己的、「可持續」的「愛情」。所謂「奮不顧身的愛情」,啟發人們尋覓與追求的正是這種能讓生命積極生長的「愛情」。「奮不顧身」是指,為着自己認為值得或必須如此的事情,帶着開放的心態、準備迎接生命旅程中的無限可能。而尋找「愛的對象」,一方面需要努力成長為更好的自己,一方面則需要帶着所謂「開放的心態」,即一種能夠坦然面對困難、失敗及任何不確定可能性的灑脫,不斷努力嘗試,總結經驗教訓,再嘗試……這裏的愛的「物件」,需要再次強調,指的是生活中一切能提升個人內心的積極生命力量的值得被「愛」的可能性。

  可見,作為生活隱喻的「愛情」,能夠幫助人們反思整個人生。從「愛情」切入、以「愛情」為方法,人們能夠認識和理解從小至個體、大至無限廣闊的時空下的一切存在和可能。至於「說走就走的旅行」和「奮不顧身的愛情」,沒有什麼不切實際、遙不可及的神秘,或許,正好跟人們普遍理解的「常識」相反,它們恰是「生活」本來如此的特質而毋須外求,正是人們片刻不能離開、每時每刻都在發生的事情而毋須苛求。換句話說,「說走就走的旅行」和「奮不顧身的愛情」本身,指向一種個人生活的態度,或者說,是一個人的人生觀、價值觀,而不是可遇不可求的外物和對象。如此以「愛情」為隱喻解讀「生活」,大概是我個人認為「愛情」最有趣、也最有價值的地方吧。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