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化 > 正文

校園槍擊案\純上

時間:2016-12-05 03:15:46來源:大公網

  本地今年的晚秋暖於往年,十一月一日最高氣溫還在二十度以上。從我辦公室的窗口看出去,陽光明媚,秋葉紅艷,松鼠蹦跳。草坪上有學生在休息、閒逛,一切都那麼安寧祥和。

  可是二十五年前,在距離本校車程一小時的愛荷華大學卻發生了令人震驚的校園槍擊案。一九九一年十一月一日,中國留學生盧剛因不滿教授「嚴苛」、「偏袒」,二十分鐘內槍殺美國教授、副校長、中國同學等五人,重傷一人,最後開槍自殺。愛荷華大學的物理樓附近至今還有紀念這個事件的標誌牌。

  「盧剛案」史無前例,慘烈無比,但它影響的遠不止那些死傷者。該事件不僅給直接關聯的遇難者家屬與幸存者造成巨大傷痛,而且至今仍在美國校園裏投下陰影。今年二月初,愛荷華大學有位中國留學生在美國社交媒體Instagram上發布持槍照片,並用中文開玩笑地寫道:「這學期我這麼認真學習,如果學校還是讓我掛了,就讓教授體會下當年盧剛的恐懼」。帖子一出,校方如臨大敵,馬上報警。他被開除學籍,吊銷簽證,兩天後即遣返歸國。

  本地公共廣播電台的二十五周年紀念特輯中,當年的親歷者出場回憶。往事歷歷在目,他們的人生軌跡也因此發生改變。當時有位母親帶着兩個年幼的女兒在案發大樓某同事的辦公室練習土耳其舞蹈,為「國際日」表演做準備。她們聽到槍擊和「關門」的警報後,鎖門、關燈,和一群孩子屏息躲在角落裏:「那天早上還陽光燦爛,下午就下起了鵝毛大雪」。她的好友身受重傷,終身癱瘓,直到二○○八年罹患癌症過世。她四歲的女兒後來立志保衛無辜民眾,參加了美國海軍陸戰隊。她本人一直在各地參與「控制私人持槍」運動。另一位發言人當年在愛荷華大學醫院工作。槍擊發生後,因現場被警員封鎖,受難者的遺孀趕到醫院,其中一位痛不欲生,捶打他的胸膛,要求認領丈夫的屍身、捐獻器官。

  「盧剛案」後,美國大、中學的槍殺案層出不窮,打破了校園是個安全「象牙塔」的幻覺。二○○七年四月佛吉尼亞理工大學四年級韓裔學生開槍射殺三十二人、射傷十七人,在美國創下單人槍殺人數最高的紀錄直到二○一六年才被打破。這一事件成為校園「控槍文化」的轉捩點。從前因隱私問題,學校不了解師生員工的心理健康問題,誰都可以買槍、持槍。從那時起,校園加強保安,關注那些看來獨來獨往、舉止異常的人員,了解他們是否擁有槍支,力求採取主動,化解危險。各地還有訓練專案,讓大家學會怎麼應對學校可能發生的突發槍擊事件。

  這些舉措並非全無爭議。除了潛在的侵犯隱私、引發歧視問題,不少專家也在思考為什麼美國的校園槍殺案屢禁不止,愈演愈烈。和二十五年前相比,現在的社會文化是否更宣揚暴力、缺乏關愛?有人認為是鋪天蓋地的「動作片」讓人對暴力犯罪逐漸變得麻木不仁,但也有人覺得世界各處發生的大屠殺等「反人類罪」被無休止地通過網路、社交媒體直播才是禍首。日本影視劇的暴力情節更多,為什麼他們的槍殺犯罪沒有增多?專家說,因為那些影視劇也描述了受害者的苦痛,而不是一味宣揚槍手的「英勇」、「光榮」。更重要的是,在日本,私人買槍可不像在美國那麼方便。

  眾說紛紜,難有定論。但身在校園,我衷心希望師生都能平平安安,勿讓慘劇重演。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