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化 > 正文

原始青瓷 美成在久\大公報記者 黃寶儀

時間:2016-12-03 03:15:42來源:大公網

  圖:本次展覽的展品中年代最早的原始青瓷─商代雙耳尊\大公報記者黃寶儀攝

  青瓷是中國瓷器史上出現最早的瓷器品種,它的「青」源於胎泥和釉中含有鐵,燒成後釉面顏色呈現為黃綠色或青灰色,故而得名。西漢南越王博物館和廣州市普公古陶瓷博物館共同舉辦的「美成在久─中國原始青瓷展」正在廣州西漢南越王博物館舉行,跨越商、周、秦、漢四個階段的一百二十九件中國原始青瓷,從造型、紋飾和技術等不同角度展現出高古瓷器的大樸之美。

  「自古陶重青品」,青瓷憑藉着淺淺的釉色體現了東方式的優雅、含蓄與溫潤,是古代審美的一大飛躍,與文人意識的萌發息息相關,和中國山水畫、詩歌等一起展現了中國文化獨特的美學境界。與唐宋之後青瓷的溫婉相比,原始青瓷器形不夠規整,顏色不夠淡雅,但其質樸、雅致、厚重自成一格。「美成在久」出自《莊子.人間世》,意思是指世間美好的東西需要足夠長久的時間來打磨,方能成就其美好。原始青瓷歷經磨煉的古樸外形和人文內涵相映成趣,是對「美成在久」的最佳詮釋。

  郭沫若定名「原始青瓷」

  一九二九年,在河南安陽殷墟遺址中,出土了一類器表掛釉、質地堅硬、造型精美的陶瓷器,當時的研究者將其稱為「釉陶」,也有專家認為其「具備了早期瓷器的特徵」。各方專家在郭沫若的組織下經過認真探討,將商周時期的高溫釉器物稱為「原始青瓷」。

  夏商是中國陶瓷史上一個重要發展時期,夏代燒陶窰爐的改進為燒製出耐溫度較高的原始青瓷創造了條件,商代早期的陶瓷業已經從農業中分化出來,成為獨立的手工業部門。由於原始青瓷有堅固耐用、器表有釉不易污染而又容易清洗等特點,故顯示出強勁發展勢頭。西周時期,原始青瓷進一步發展,成為日常生活中廣為使用的器具之一。

  此次展出的藏品有尊、卣、盉等原始瓷器,尤為經典的是一件桶形卣,器形較大、品相完整、通身施釉,器身飾有拍印的變體鳥紋;本次展覽的展品中年代最早的原始青瓷便是商代雙耳尊,口部外撇,頸部內收,深腹,底部向內凹陷,造型規整,極為難得,堪稱瓷器中的始祖。

  由繁至簡種類急增

  春秋戰國時期,原始青瓷的發展達到鼎盛,器類豐富程度超過以往,仿青銅器的原始青瓷盛行,製作和燒造等技術發展到頂峰,造型和裝飾紋樣變得更加多樣化和世俗化。這一時期的青瓷釉色明淨、造型精巧、裝飾工整秀麗,具有很強的時代特色。

  有趣的是,春秋早期原始青瓷裝飾複雜,禮器上有繁縟的勾連紋雲雷紋、菱形紋、錐刺紋等,到了中晚期禮器減少日用器增多,紋飾極少,多為素面。這次展覽就展出了大量仿青銅禮器和樂器的原始青瓷,其中的一件原始青瓷鼎造型精巧美觀、裝飾華麗,具有較高工藝水準。

  秦漢時期是原始青瓷生產真正邁入瓷器生產的重要歷史階段,在這一時期,完成了向瓷器演化的過程。此時的原始青瓷品種更加豐富,既有熏瓶、鼎、簋等精品,也有豆、小罐、虎子、碗、杯等日常生活用器皿。到西漢中期,隨着生活方式和喪葬習俗變化,器物種類推陳出新,如敦已完全被盒取代。到了西漢晚期,壺、奩、罐等日用器物急劇增多,生產更注重實用,同時出現了牛、馬、屋等造型的明器。

  此次展覽展出的原始青瓷內容豐富、器形多樣,較為完整地展現了原始青瓷的發展脈絡,為釐清原始青瓷的燒造技術、演變歷程提供了清晰的線索。該展覽至本月二十二日結束。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