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化 > 正文

古剎天心寺重現風采\大公報記者 韓 毅

時間:2016-12-02 03:15:46來源:大公網

  圖:修復後的古文化遺跡──天心古剎

  天心寺位於重慶市巴南區天星寺鎮蓮花山,山勢自然成蓮花狀,與佛教蓮花佛台有着某種契合。寺廟建於明代崇禎年間,距今已有四百年歷史。解放前,天心寺與華岩寺、羅漢寺、慈雲寺並稱重慶四大佛教聖地。解放後,隨着道路交通改善,天井坪古道逐漸由通衢大道淪為鄉野小徑,加之大躍進、「文化大革命」和上世紀八十年代拆廟辦學等歷次損毀,逐漸衰落至無名。直至二○一二年,當地政府開啟了恢復和完善天心古剎的建設,其凋零六十年香火再度旺盛。

  渝黔古道 交通要塞

  天心寺是一座四合院式園林建築,分上、中、下三重殿和左右殿。在二○一二年修復前,佔地十餘畝的天心寺建築殘存,下殿只剩基礎,大山門前是一片逾百平米的閱壩,閱壩上幾級台階,尚可見山門兩邊照壁上的浮雕圖案,一邊是雙獅搶寶,一邊龍鳳呈祥,並刻有「所願大千世界卻歸不二法門」的字樣。正殿保存尚好,房屋樑架為三重斗,圖雕栩栩如生。後殿上方設有閣樓,原為藏經之處。

  據向楚《巴南志》記載,天心寺在清同治六年(一八六七年)維修並建關帝殿,民國三年修建大雄殿,民國十五年重修法堂。當地老人回憶,三十年前,正殿上方掛有一塊大匾額,兩邊各分列九尊羅漢,立有一面大鼓和銅鐘。銅鐘高過成人,一九五八年大煉鋼鐵時,二十多個人才將其抬走熔化。由於多年香火凋零,藏經閣經書早無,只有成群的黑色大蝙蝠飛來飛去,啪啪作響。「文化大革命」的時候,天心寺被拆分成學校食堂、村辦公室和居民住所。

  天心寺山門前有一條東西走向的石板大道,蜿蜒在寺廟下的溪河邊,盤旋於寺廟東西兩面的山嶺上,東連南川至滇黔,西北接「黃桷古道」進入重慶。這條著名的夕陽古道,就是渝黔古道。歷史上,它既是商旅物資流通的茶馬古道組成部分,亦是民眾的出行謀生之路。往來的商人路經此地必是夕陽西下,均會在天心寺住下待早晨繼續趕路,所以天心古寺又稱古驛站。古道上,以天星寺鎮為中心,設置有一百零八處卡門,牢牢扼守住由滇、黔進入重慶的咽喉。

  天心寺因渝黔古道發達的商貿而輝煌,也因古道衰落而衰落。天井坪古道斜嵌在貴州入渝通道,相當於現在高速公路入城收費站,直到解放初,每天來自雲南、貴州的牛羊、食鹽、布匹、絲綢、茶葉等流水般往來。彼時,天心寺還是四川境內著名禪學院,金碧輝煌,香火旺盛,來自五湖四海的和尚上百人。其歷任住持都是由學識淵博、戒行高深的法師擔任,川內許多重要佛事活動都在該寺舉行,聲名遠播。

  凋零60載 香火再盛

  寺裏隨處可見歷史痕跡,藏經樓石柱上多處留有文字記載。寺內有八口水井,每口井水清澈見底,冬暖夏涼。該寺留存川東片區唯一保留的法界樓,房樑仍保留「佛日增輝」圖案。寺內現存千年銀杏古樹、百年香樟、砂仁、楠竹等名貴植物,山門前仍保留着重慶出川經商馬幫必經的古道,令人隱約感受昔日的輝煌。

  二○一二年,由重慶市巴南區委區政府牽頭,集禪茶文化、現代農業種植生產、加工,觀光旅遊、休閒養老於一體的天心寺城鄉一體綜合專案得以開發。經排危修繕,在保持原有建築風貌的基礎上,維修了上下二重殿,在原建築基址上復建了山門、下殿及左右廂房等附屬建築,逐步恢復和完善古文化遺跡天心古剎建設,凋零已六十年香火再度旺盛,重現昔日名寺的風采。

  經修復後的天心寺於二○一三年重新開光迎客,着力發展禪茶文化旅遊。記者見到,平日裏寺廟內人頭攢動、香霧繚繞。有些外地旅行團還專程到此,暢享禪修、養心、品茗的養心之旅。今年,該專案榮獲重慶市旅遊局批准的「巴南中泰天心佛文化旅遊國家AAAA級旅遊區」,形成以佛文化為核心,中泰文化為特色,具有禪茶養生、生態休閒、文化體驗等多種產品形式的綜合旅遊區,旨在營造「仰望星空、叩問心靈」的一方淨土。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