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孫女成天黏我,太太半是醋意半當真地對我說:「看將來雯雯是不是也這樣……」
太太之所以這樣說,我以為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妒忌:孫女跟她不太那麼親。看到她過來,常常會躲進我的懷抱裏說「不要、不要」──我當然會跟孫女說:「奶奶跟爺爺一樣,都是親人,一樣愛你,怎麼不要?」另一方面我以為也與太太眼下與兒子時常會產生一些小小的摩擦,難免失落與感嘆有關,兒子對於他母親如今依然對他衣服穿得多與少以及出差要帶哪些衣服問這問哪等,有時候會很不耐煩;而因為不耐煩,所以,在言語上便難免不順。
當太太這樣對我說的時候,我會對她說:「對我來說,我考慮的僅僅是做我應該做的,做我能夠做的,沒想那麼遠。」
我這樣說,可能讓人以為我在兒女之事上看得很開──不太那麼在乎與兒女感情的互動,不太在乎這感情的未來。其實不然。也可以說,就我的內心來說其柔軟的程度並不在太太之下,僅僅乎與我太太相比,我有感情但更有理性,所以,很多東西我看在眼裏,想在心裏,未必全都說出來;並且在太太的面前努力表現出一副豁達、粗獷的模樣。
事實上,我兒子小時候跟他女兒現在一樣,跟我要更親一些。最為誇張的是,假如某一天我下班回家稍稍晚了一些,他一準會淚水漣漣地訴說「我要我爸爸」,並且讓小保姆領着他沿着我回家的路找我;而他一旦身體不適,那麼,黏我黏得更兇。比如說去醫院輸液,他一定要坐在我身上。而那時候的我看着兒子,就已經想到了若干年後,他可能與我稍稍拉開一些距離。但我很坦然,也可以說早有思想準備:小鳥長大了,終有離開父母,飛向藍天,擁抱新世界的那一天;對於孩子來說,也一樣。還可以說,假如該他獨立面對這世界的時候,卻依然如從前那樣「戀巢」,未必正常,未必有出息。
當然,我們必須充分理解的是,女性其心理特點與感情表達方式又與男性有所區別。「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一類詩句告訴我們,做母親的心總是十分柔軟與溫暖。所以,即便是在兒子已經成家,到了他該走向獨立的時候,我太太依然如昔日一樣關心他並非不可理解的。因此,我對兒子說:「你應該更多理解你母親。你母親把全部心思都用在了你身上,對你來說,這是一種幸福。」對我太太我則說:「鳥兒還很幼小的時候,你把牠捧在手心,悉心呵護,應該;可當鳥兒已經長大,牠希望振翅高飛的時候,你好將牠緊緊攢在手心,牠能舒服嗎?假如啄你兩下,那是不是你自找的?」
我對「距離產生美」這話基本贊成但有所保留,因為我以為適當的距離才能產生美,過遠或者過近都不對。而就人與人之間來說,保持適當的距離無疑同樣重要。與此同時我們不能不說的另一點是,這距離是否適當,是一個動態的、不斷變化的概念。比如說,兒女在他們的童年,如同雛鳥一樣,十分脆弱,需要做父母的更多的關心和愛護;但是,到了他們自己都做了父母,需要承擔起社會和家庭的種種責任的時候,情況就有些不一樣。
我知道,要想改變我太太的想法和做法是困難的;但我同時以為,作為一個理性的人,無論是在社會還是在家庭中,在與他人保持必要的感情聯繫的時候,保持適當的距離又是絕對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