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法國羅浮宮繪畫展廳中德拉克洛瓦肖像(右)與蕭邦肖像 作者供圖
在羅浮宮的法國繪畫展區中,德拉克洛瓦(Eugène Delacroix)於一八三七年為時年三十九歲的自己所創作的自畫像和他於一八三八年為弗雷德里克.蕭邦(Frédéric Chopin)畫的肖像相鄰而置,佔據了展廳中最醒目的位置。身為蕭邦摯友的德拉克洛瓦筆下的這幅與他自畫像幾乎等尺寸的「鋼琴詩人」肖像,堪稱是流傳最廣,辨識度最高的蕭邦肖像。不過,如今鮮有人清楚這幅畫作原本不是一幅單人肖像,而是一對熱戀中的情侶雙人肖像。
在德拉克洛瓦這幅蕭邦肖像原作的背後,隱藏着一段未能修成正果的愛情……
一八三二年二月二十六日,被譽為「鋼琴之王」的弗朗茨.李斯特(Franz Liszt)出席了蕭邦在巴黎的首場音樂會,並高度評價他的演奏「最熱烈持久的掌聲都不足以回應他的神奇魅力」。他們從此成為摯友,經常在一起切磋演奏。李斯特為了讓蕭邦融入巴黎上層社會可謂不遺餘力。一八三六年,在李斯特情人瑪麗.達古伯爵夫人所主辦的一場沙龍活動中,蕭邦經李斯特的引薦結識了法國著名女小說家喬治.桑(George Sand)。他的命運也因為這個比他大六歲的女人而徹底改變。
起初,蕭邦對這個身材矮小(僅一米五二左右)、一身男裝打扮愛騎馬抽雪茄的個性女人好感全無。不過,對於剛剛結束和法國詩人、小說家阿爾弗萊.德.繆塞(Alfred de Musset)一段戀情的喬治.桑而言,才華橫溢且多愁善感的蕭邦卻讓她傾心不已。要知道,儘管遠談不上國色天香傾國傾城,但能被大文豪雨果稱頌為「喬治.桑在我們這個時代具有獨一無二的地位,其他偉人都是男子,唯獨她是偉大的女性」;甚至被她的情人繆塞譽為「最有女人味兒的女人」,並以他們二人的戀情撰寫自傳體小說《一個世紀兒的懺悔》;身為女性解放先驅,以中性的裝扮示人實則極具母愛的喬治.桑顯然有着她獨有的魅力。通過一段時間的接觸,生性含蓄羞澀的蕭邦也和與他同歲的繆塞一樣,於一八三八年與喬治.桑墜入愛河,從此開啟了二人長達十年的同居生活。
儘管德拉克洛瓦與喬治.桑於一八三四年十一月便已相識,但二人真正建立起深厚的友誼還是在蕭邦結識德拉克洛瓦之後。一八三八年,經喬治.桑的引薦,蕭邦與德拉克洛瓦相識,從此結為莫逆。年長蕭邦十二歲的德拉克洛瓦極其推崇這位波蘭青年的音樂才華,並親切地稱他為「小蕭邦」(Little Chopin)。在德拉克洛瓦的日記中,蕭邦的名字是出現頻率最高的一位,其中記錄了大量二人關於音樂與繪畫的探討與見解。德拉克洛瓦本人最為推崇莫扎特,而在他眼中,蕭邦是他「所知道的真正藝術家中一位最純正的榜樣」,「比任何人都更加接近莫扎特。他的旋律,就像莫扎特的旋律那樣,是如此自然而流暢,似乎是水到渠成,巧奪天工。」在蕭邦病重期間,德拉克洛瓦幾乎每周前往他的家中探望,這些生活中的點滴也被這位法國浪漫主義繪畫巨匠悉數記錄下來,成為今天對於二人藝術研究的重要史料。二人的友情一直延續到蕭邦於一八四九年十月十七日病逝。當德拉克洛瓦在蕭邦去世後三天得知這個噩耗之時,在日記中悲痛地寫道:「可憐的蕭邦死了,我在午飯之後得知了這個噩耗。說也奇怪,今晨起床以前我就有這種預感……他的死,是多麼大的損失啊!一些混蛋都留在世上搗亂,而精英反倒先消逝,這是多麼可悲啊。」在蕭邦去世後兩周的十月三十日,在巴黎聖瑪德蓮大教堂舉辦了盛大的葬禮。儘管除受邀出席的嘉賓外嚴禁外人入場,仍有超過三千名從歐洲各地趕來的粉絲為他送行。在六位為他抬棺的摯友親朋中,德拉克洛瓦就是其中一位,足以證明二人深厚的友誼。與此同時,儘管蕭邦在去世前兩年已和喬治.桑分道揚鑣,後者與德拉克洛瓦的友情卻始終如一,喬治.桑的名字也多次出現在他的日記中。因此,在那個畫家給摯友畫肖像如同家常便飯的年代,於情於理,德拉克洛瓦為蕭邦和喬治.桑創作肖像就顯得那麼順理成章。
一八三八年,德拉克洛瓦為肖邦和喬治.桑二人繪製了一張聯合肖像。關於德拉克洛瓦創作這幅雙人肖像畫的初衷究竟是送給二人的禮物還是受二人之託,至今未有定論。德拉克洛瓦為了完成這幅畫作,還特意借了一架鋼琴放在自己的畫室。然而意外的是,在這幅畫作的原版當中只有鋼琴是未能完成的。畫中的蕭邦坐在鋼琴前彈奏着,面容消瘦的他目光堅毅並直視觀者,彷彿若有所思;喬治.桑則默默地坐在他身後,手掐雪茄低垂着雙目,神情專注地傾聽他的演奏。早在一八三四年,德拉克洛瓦曾給喬治.桑創作了一幅單人肖像畫,那時她剛與繆塞短暫地分開,德拉克洛瓦通過畫筆真實地記錄下了衣着中性,神情落寞的喬治.桑。相比之下,與蕭邦共同出現在雙人肖像中的喬治.桑卻女人味兒十足,略帶嬌羞狀的她留起了頭髮,戴着項鏈身着黑裙,與四年前的造型有着天壤之別。在這幅雙人肖像中,喬治.桑的部分顯然比蕭邦的部分耐人尋味。在德拉克洛瓦原本的構圖中,她的位置是與蕭邦肖像所對應的,並非作為單獨的肖像來呈現,因此裁剪之後的部分也違背了很多肖像畫的傳統習慣:在十九世紀所表現的半身肖像畫中,絕大多數人物均以靜態形象示人。然而,德拉克洛瓦創作這幅二人肖像畫的本意是在記錄一個極富感情的真實場景。通過他在畫中對喬治.桑的神態描寫,可以明顯看出後者顯然正在全身心享受蕭邦的彈奏,且面帶愉悅和熱情來回應對樂曲詮釋的鍾意。或許,這就是愛情的魅力。無論後人如何評說閱人無數的喬治.桑對內斂含蓄的蕭邦有着怎樣毀譽參半的影響,在這段戀情的初始階段,德拉克洛瓦筆下熱戀初始的二人還是充滿溫情的。
(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