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化 > 正文

太早成名好不好?/陳魯民

時間:2016-11-28 03:15:49來源:大公網

  作家張愛玲有句名言:「出名要趁早。」一直被很多急於出名的人奉為圭臬,堅信不疑。可是,也有成功的名人與她唱反調,近日,搜狐公司董事局主席兼行政總裁張朝陽就對記者直言:「這麼多年總結下來,我的教訓是成名太早了,人有點飄飄然,沒有潛下心來做產品,這是失誤。人不能出名太早,而且出名太大。」

  的確,曾幾何時,年輕得志的張朝陽不無自負地稱自己是「中國互聯網有錢又有名的第一人」,躊躇滿志,傲睨天下,一時風頭無二。可是,他出名後的路走得並不順暢,由於疏忽大意或不夠勤奮,他丟掉了搜索引擎和社交網絡的先機,讓微博和微信後來崛起,眼下的搜狐正處於業績的焦慮中。人到中年的張朝陽,很無奈地喟嘆道:「我的生活充滿了競爭、危機和壓力。遠非外人所見的風光和得意,其中的堅信和孤獨只有一個人默默承受,沒有人可以分擔。」(二○一六年十一月二十二日《21世紀經濟報道》)

  成名,是人生成功的標誌,且能帶來無數好處,幾乎是人人盼望的一件好事,許多人為此殫精竭慮終身奮鬥也沒能心想事成。但成名又是一把雙刃劍,用得好,可以所向披靡,大殺四方;用不好,也會反傷自身,創深劇痛。往遠裏扯,那就是大名鼎鼎的「江郎才盡」,還有王安石筆下的《傷仲永》,都是吃了太早成名的虧;往近裏說,則有上世紀八十年代中科大少年班那一撥天才少年,最後多數發展平平,泯然眾人,個別的甚至等而下之,完全沒有達到人們對其的預期高度,大概也同樣是吃了太早成名的虧。影視界還有幾個很有表演天賦的「童星」,曾輝煌一時,到處露臉作秀,名滿天下,可是後來都不了了之,湮沒無聞了,也是受了太早成名之累。

  人生苦短,轉眼就是百年。從理論上說,越早成名,施展身手的機會就越多,獲取的實際利益也越豐厚,人生價值就實現得越輝煌。但出名太早,「少年不識愁滋味」,方方面面還沒有做好成名的準備,就被匆匆忙忙給推了出來,其結果大多都不太好。

  成名太早,容易沉溺在鮮花掌聲中,陶醉在讚美奉承聲裏,就沒時間和精力去奮鬥拚搏,去反思覺悟,走下坡路就成為在所難免。成名太早,容易志得意滿,驕傲自大,狂妄浮躁,目中無人,若發展到了這一步,離身敗名裂就不遠了。成名太早,成功來得太容易,就會看輕世事艱難,淡忘人心險惡,處事輕率,輕舉冒進,一不小心便會翻船落馬。

  從事物發展規律來看,成名也需要積累,聚沙成塔,集腋成裘,方可實至名歸,化蛹成蝶,量變引起質變。若成名太早,省略了該走的過程,沒有歷經必經的階段,倉促出名,僥幸取勝,展示的只是表面的光鮮,掩蓋的則是準備的不足,必然導致後天乏力,無以為繼,重蹈江郎、仲永的覆轍。

  反之,成名前若能把思想基礎打扎實一點,才能學識準備充分一點,多受一點磨難,多經一些歷練,「見慣秋月春風」,遍嘗甜酸苦辣,就能把成名後的工作幹得更妥帖,路子走得更牢穩,事業也能更久遠。就像晉文公重耳,去國流亡十九載,一路上廣博學識,增長見聞,磨礪身心,積累人脈,後來終於成就一番偉業,成為春秋五霸之一,名傳千古,堪稱大器晚成楷模。

  當然,無論是成名太早還是大器晚成,都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是由各種因素促成的,嚴格來說,也並無誰好誰差的一定之規,都是功成名就可喜可賀之事。只是相提並論起來,與大器晚成者的厚積薄發好事多磨相比,成名太早者的路更長,似應更謙虛謹慎,穩步推進才是。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