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詩版本二見於陳岩肖《庚溪詩話》:
太陽初出光赫赫。千山萬山如火發。
一輪頃刻上天衢,逐退群星與殘月。
相比之下,版本二的第三句文雅而完全合律,第四句有意改換了版本一的排比形式,以免「張牙舞爪」;至於「赫赫」與「辣撻」雖皆為光明貌,但後者顯然較俚俗。換言之,筆者認為版本一更接近太祖原作,版本二乃詞臣潤飾後的面貌,雖典雅卻文氣卑弱。進一步看,「辣撻」(一作「邋遢」)還可指行路貌:旭日欲出未出,故以「辣撻」形容之,否則一開始便「赫赫」,就與後文的「上天衢」泯滅了層次感。再者,「發」、「月」在入聲六月韻,「撻」為鄰韻七曷,至今粵語皆為-t韻尾。而「赫」則在十一陌,粵語收-k,詞臣修改後反不甚葉矣。
太祖在徐鉉面前譏李後主詩為寒士語,後主降宋,又有類似情況發生。太祖設宴招待後主,請他舉一聯最為得意的詩句。後主沉吟良久,誦《詠扇》曰:「揖讓月在手,動搖風滿懷。」團扇如月,搖動時好像揖讓。有人說兩句充滿了文人瀟灑自如的小情調,誠然。但筆者以為後主之才,何須良久方選出此聯?此實兼有恭維及自詡之動機:揖讓者,禪位也;明月者,君象也。太祖豈不解此?於是反問:「滿懷之風,卻有多少?」言下之意,謂後主之風只能滿懷而不能滿天下,故宋取南唐半壁,絕非堯舜禪讓可比。他日復宴,太祖稱讚後主「好一個翰林學士」,打圓場雖然晚了點,然可見對後主詩之佳處尚能領會。至於後來的太宗,就是另一回事了。
(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