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熱羅尼莫斯大教堂中的賈梅士墓\作者供圖
十七世紀之後,葡萄牙日趨衰落。而越是在這個時候,人們對以賈梅士和伽馬為代表的民族先賢越發懷念。這集中地體現在熱羅尼莫斯大教堂的修建上。這座教堂的原址上修建的本是一個小禮拜堂,專供出海遠航的水手們祈禱之用。伽馬及其麾下的船員在遠征印度之前就曾在這裏通宵祈禱。遠征屢獲成功,葡萄牙進入全盛時期之後,小禮拜堂擴建為一座大教堂。擴建於一五○一年動工,前後延續整整一百年,結果是越修越大,越大越奢華。這樣,大教堂就變成皇親貴胄祈禱和殯葬的專用之地。到十九世紀中葉,隨着葡萄牙的衰落,王室的控制力式微,作為皇家陵地的大教堂逐漸開禁,仿效英國的西敏寺和法國的先賢祠,開始允許安葬皇族之外的賢臣良將。
一八九八年是伽馬「發現」印度四百周年。對葡萄牙來說,這無疑是一個具有重要歷史意義的年份。如何紀念?一時成為全國上下共同熱議的話題。伽馬雖然生性暴虐兇殘,遭後人非議,但他畢竟是世界地理大發現的先驅之一。他個人及其父輩、兄弟和兒子,均從事航海事業,可謂「一門忠烈」,為葡萄牙殖民帝國的建立立下汗馬功勞。因此,大多數人主張將他的遺骸遷葬熱羅尼莫斯大教堂。同時,有不少人提出,伽馬是武力征服的代表,而精神涵養的代表也不可少。這實際上就把賈梅士提了出來。因此,一八九四年,葡萄牙作出正式決定,將伽馬和賈梅士作為民族先賢一併遷葬熱羅尼莫斯大教堂。
決定作出後,葡萄牙著名雕刻家科斯塔.莫塔(Costa Mota)受託設計和製作兩位先賢的靈棺。莫塔考慮,靈棺一定要同整個大教堂的建築風格相協調。因此,他決定採用純白大理石來製作。兩個人的靈棺一般大小,長約兩米,高約一米半。石棺的總體設計基本相同,底部由六個匍匐在地的雄獅之頭顱高高托起,四面鐫刻着精美的花紋圖案,裏面成殮着他們的遺骸,上沿的四周鐫刻着介紹他們生平事跡的文字,頂端仰卧着他們雙手合十的石雕像。不同的是,伽馬靈棺的花紋圖案,中間一塊展示的是一艘揚帆航行的小船,左邊是他篤信的天主教的十字架,右邊是他航行使用的陀螺形渾天儀。而賈梅士靈棺上的圖案均為單純的花紋,唯有他仰卧的身旁放着一柄長劍。文人配長劍,也許是在強調他曾有長期從軍的身世吧。
一八九八年,里斯本舉行了隆重的遷葬儀式。兩人的靈棺由帆船、戰車、馬隊組成的儀仗隊和上萬名市民護送,運到大教堂,安放在主殿大門內,唱詩台之下,左邊是伽馬,右邊是賈梅士。後來,又有其他一些文臣武將的遺骸遷葬進來,但其墓地的規模和形制無一超過伽馬和賈梅士。從此,熱羅尼莫斯大教堂不僅是歷代帝王的陵地,更成為民族先賢的靈龕。伽馬和賈梅士的靈棺地位突出,超過所有帝王將相,這實際上也反映了他們在人們心中的分量。
因此,無論節假日還是平素,來到大教堂的人總是首先到他們兩人的靈前瞻仰。到訪葡萄牙的外國元首,也都是在他們二人的靈前獻花致敬。
伽馬和賈梅士,一武膽一文魂,已成為葡萄牙民族與國家的象徵。
(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