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三果圖卷》,乾隆一七六○年作\香港藝術館供圖
【大公報訊】記者梁舒婷、王豐鈴報道:由康樂及文化事務署(康文署)主辦、香港藝術館籌劃,「石渠寶笈之香江拾遺——香港藝術館虛白齋書畫藏品展」,下周三(十一月三十日)起至明年三月二十日在香港文化博物館一樓趙少昂藝術館舉行。觀者將在乾隆皇帝的書畫藏品與題字中窺見其藝術品味,並能在近觀藏品時發現百年來文物在流落民間後易主或受損的痕跡。
該展覽是康文署「故宮全接觸」系列活動之一,本次展出虛白齋藏品中的十三件與《石渠寶笈》相關聯的書畫作品,包括唐、宋、明、清時期的書畫。該系列《石渠寶笈》藏品原是乾隆在位時收集的書畫名作,後以「石渠」為宮廷書畫着錄命名,首次系統整理編排了這批藏品,並逐一蓋上系列鑒定和批閱的御璽。
乾隆自詡「十全老人」
整套《石渠寶笈》歷經乾隆、嘉慶兩代皇帝的共三次編撰後終於成書,詳細記錄了每件作品的時代、作者、書畫名稱、尺寸、素材、書法書體、風格特點等。香港藝術館館長司徒元傑笑稱:「乾隆可謂我們這行的『祖師爺』了,很多現今的收藏和編目制度在《石渠寶笈》中已能找到。」
本次展出了乾隆的畫作《三果圖卷》(一七六○年),畫了蘋果、木瓜和石榴。「在此作中可見乾隆的畫功實在幼嫩,尤其是炭狀的木瓜,但該畫卻是頗能體現他晚年自詡『十全老人』的自豪之情。」司徒元傑道。
乾隆於一七九二年撰寫《十全武功記》,自詡「十全老人」。「十全武功」指「平準噶爾為二,定回部為一,掃金川為二,靖台灣為一,降緬甸、安南各一,即今二次受廓爾喀降,合為十」。而《三果圖卷》中的三種水果為一七五七年平定回部後的貢品,因此雖然木瓜形似「木炭」,看不出美味在哪裏,但也許當時在乾隆心中這木瓜再可口不過了。
香港為重要流轉地之一
是次展品亦體現出國寶輾轉流散的歷史。上世紀,約一千三百件《石渠寶笈》著錄的法書名畫隨末代皇帝溥儀攜帶出宮,從瀋陽到北京、天津、上海,一路流轉南下,香港成為這批珍貴文物的流轉地之一。
南方潮濕多蟲蛀,所以書畫類文物的保存極為不易。展品中,明代吳寬的《行書蘇軾雪詞》在隔行首字,字跡都有些許模糊。香港藝術館館長司徒元傑解釋道:「這是常見的情況,捲起來的書畫卷軸遭遇浸水,那塊水漬就會層層印在書畫上,使字跡模糊。早期一些私人藏家不識保存方法,用暴曬的方法解決受潮問題,最終導致書畫上的墨跡顏料褪色。」
文物在遷徙的旅途中,亦見證一個個淒涼的故事。司徒元傑說:「溥儀每次入宮學習,都會『偷』幾幅畫出去,皇帝的隨從又『偷上偷』,以至大量文物散落民間。」直至抗戰結束於瀋陽機場被逮捕時,溥儀仍然隨身攜帶部分書畫,帶不走的則留在天津,在士兵的爭搶中,散失、損壞、湮沒的珍品不計其數。
更多資訊可瀏覽網站www.heritagemuseum.gov.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