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鄧偉雄介紹新書《通會意境─饒宗頤教授書法研究》\大公報實習記者崔芷盈攝
【大公報訊】實習記者崔芷盈報道:由香港大學饒宗頤學術館副館長鄧偉雄撰寫的《通會意境─饒宗頤教授書法研究》,近日由香港中華書局出版,講述了饒宗頤在書法藝術方面的看法和對書法作為一種藝術形式是如何表達的心得。
昨日在集古齋舉行新書發布會,由作者鄧偉雄現場介紹該書籍及分享饒宗頤對書法的看法。近代藝術潮流已由具象走向抽象,中國書法成為抽象藝術中的一個獨特形式。鄧偉雄說道:「一般人欣賞書法的美,主要是看線條、結構和筆墨的變化等,而饒宗頤卻認為欣賞中國書法時,除了上述幾項外,欣賞這個書法字體和內容的配合亦很重要。」
饒宗頤對古文字有很深的認識和研究,鄧偉雄說:「他可以隨手寫出古文字,而書寫出來的古文字相比其他書法家較為流暢。」饒宗頤能把古文字寫得流暢,除了因為對古文字有所研究外,亦因為他在幼時便學寫宋人的行草,不斷練習寫碑文,《張猛龍碑》更是寫了逾三十遍。
饒宗頤的書法,是學者的書法,亦是書法家的書法。饒宗頤幼年即從唐人歐陽詢及顏真卿之楷書及宋人行草入手,在此基礎上,他鍥而不捨地學習古人,轉益多師。另一方面,因他對甲骨學、敦煌學、簡帛學及古文字學有所鑽研,故能寫出這些古文字,並把古代一些非書法家所寫的字,變成個人風格的古文字書法作品。此外,饒宗頤對前人書畫藝術有觀察力及轉化能力,既能寫出各種不同形象,又能保持個人面目,故他的書體被稱為「饒體」。
除《通會意境─饒宗頤教授書法研究》外,鄧偉雄亦著有多本與饒宗頤文學和藝術有關的書籍,如《學藝雙攜─饒宗頤藝術天地》、《澄心選萃─饒宗頤的藝術》、《饒宗頤二十世紀學術文集》、《饒宗頤藝術創作匯集》、《饒宗頤書道創作匯集》、《筆底造化─饒宗頤教授繪畫研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