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化 > 正文

他鄉繪瓶菊 花都埋常玉

時間:2016-11-23 03:16:07來源:大公網

 

 

  圖:常玉五十年代作品《瓶菊》為本次佳士得香港秋拍的重點拍品之一 大公報記者崔芷盈攝

  秋拍進行中,各大拍賣行談及二十世紀的現代藝術先鋒,常玉都是一個繞不開的人物。有人說他是東方馬蒂斯,也有人覺得他是中國式的莫迪利阿尼,更有欣賞者毫不吝嗇地將他與現代藝術之父塞尚相比較……

  大公報記者 劉榕欣

  作為中國最早的旅法畫家之一,常玉的一生可謂歷經跌宕起伏,孤寂潦倒而終。一九六六年八月十二日,常玉因煤氣泄漏在巴黎寓所中意外離世。至今恰逢五十年之整,追而思之,唏噓嘩然之餘不免令人心生憐惜。

  人生總無常 身後方受捧

  出生於四川富裕家庭的常玉,自幼追隨四川名書法家趙熙(一八七七─一九三八)學習書法。一九二一年,在其長兄常俊民的資助之下,常玉赴法學習繪畫藝術,自此開始了他長達四十五年的旅法生涯。抵法後,常玉選擇進入巴黎的大茅舍藝術學院(Académie de la Grande Chaumière)習畫,依靠着常俊民給予的豐厚經濟支援,他快速地融入了當地,並於一九二八年四月十日與瑪素.夏綠蒂.哈祖尼耶(Marcelle Charlotte Guyot de la Hardrouyère)結婚。上世紀三十年代,他的畫作也因相繼結識了收藏家亨利.皮爾.侯謝(Henri-Pierre Roché)(一八七九─一九五九)和作曲家約翰.法蘭寇(Johan Franco)(一九○八─一九八八)而開始嶄露頭角。

  但世事總是無常,常玉的人生亦然。一九三一年五月,他的長兄常俊民因肝病去世,常玉失去了經濟支柱,生活開始陷入困頓。他與妻子瑪素.夏綠蒂.哈祖尼耶的婚姻則於同年七月二十四日宣告結束。雖得約翰.法蘭寇贊助,但常玉的巴黎藝術人生終究隨着他兄長的離世到了潦倒困苦之境地,他的藝術風格亦因此般境遇開始了悄然無聲的轉變……

  也許,正如馬克.吐溫(Mark Twain)在小說《他死了沒?》中預言的藝術家「定律」那般:「每個藝術家在他死後總會被人賞識。」半世潦倒的常玉,亦如梵高一般,長辭於世後,他的畫作開始受人賞識,並漸漸成為了拍賣場上的寵兒。從二○一一年打破世界華人油畫成交價的《五裸女》,到去年尺寸單價創新高的《藍色星辰》(又名《菊花與玻璃瓶》),再到如今秋拍場上舉槌待拍的《瓶菊》……

  帶着對常玉的喜愛,也帶着對本次秋拍的期待,本報記者分別與佳士得亞洲區副主席暨亞洲二十世紀及當代藝術品部國際董事張丁元先生及台北財團法人立青文教基金會董事暨前蘇富比台灣區董事長衣淑凡女士二人進行了深入的專訪。現代藝術專家張丁元就常玉畫作中的匠心獨到之處侃侃而談;推動常玉拍場價值的老行專衣淑凡亦將尋訪常玉遺作的妙趣過程向記者娓娓道來。

  250周年特拍 《瓶菊》成焦點

  今年不僅僅是常玉逝世五十周年的紀念之年,也是佳士得國際拍賣有限公司成立二百五十周年的慶賀之載。有着豐富市場經驗的現代藝術部門專家張丁元向本報記者介紹道,常玉是中西美學融合的完美範例,與放眼全球廣納中西方藝術珍藏的佳士得有不謀而合之處:「我們看到《瓶菊》這幅畫的時候只覺得太好了,既具常玉的特色,又在內容上鮮明地表現出東西方融合的感覺,非常適合我們本次(秋拍)的主題。」

  張丁元認為,《瓶菊》的光線、空間、結構以及顏色在畫作每一環節都自成相應,稱得上是上世紀五十年代常玉畫風成熟的代表性作品之一:「未像印象派以七彩顏色製造光影,常玉以赭色、赤黑及金砂色彩相互映照帶出光澤。看似平面的視覺空間,卻以雙眼左右透視捨棄單一透視焦點帶來錯置的轉折立體空間而加大畫面空間。失去精準比例的瓶花在空間裏自成天地而進入和諧畫面,堅毅的枝葉線條帶來彷彿山棱脊線的視覺觀感。」他還說,《瓶菊》由法國巴黎勒維(Lévy)收藏家族中的小兒子處尋訪而出,此前鮮有曝光故而蔚為珍貴。

  巴黎勒維收藏家族與常玉乃是舊識,娜塔沙.勒維(Natacha Lévy)與艾田.勒維(Etienne Lévy)曾於一九六五年十二月十七日,邀請常玉在他們巴黎的家中舉行展覽,出席者包括他們的眾多好友及趙無極、朱德群、潘玉良及席德進等中國藝術家;畫作《瓶菊》亦是當時向常玉購買所得。

  拍場老行專 最愛乃常玉

  論及常玉畫作的崛起與被賞識,台灣可謂其根源所在。一九六四年,常玉受邀,準備參加台北歷史博物館的展覽,並將四十二幅畫作送抵台灣準備參展,但最終卻因種種外界因素,畫至卻人未達。此後常玉身故,這一批畫作便由台北歷史博物館收藏,塵封箱中直至一九七三年方重見天日。上世紀八十年代,任職於蘇富比拍賣行的衣淑凡受公司委派至台灣開設蘇富比台灣分公司,偶然中,她在歷史博物館的走廊過道中見到了常玉的一幅裸女圖,喜不自勝,驚嘆不已,由此開始她推動常玉市場價值,探究常玉一生經歷的漫漫長路。

  機緣巧合之下,愛常玉的衣淑凡在香港接受了本報記者的專訪。她談及自己將常玉的畫作帶到拍賣市場時表示,一九九二年,她在台灣蘇富比的拍賣之中加入了常玉的畫作,那是常玉的畫第一次在台拍賣,之後就一直都有他的畫作在拍賣,但價錢並不理想。她說:「我記得很清楚,《五裸女》是我一九九三年放在(蘇富比秋拍)圖冊封面的拍品,可是當時沒有人買。」誰能想像,二○一一年,以一千五百萬美元(一億二千八百三十二萬港元)創下華人油畫世界拍賣紀錄的《五裸女》竟曾經無人問津呢?衣淑凡意味深長地微笑着說:「我就求着我朋友,說『你就底價舉一下吧。』當時的底價是十五萬美元,他就十五萬美元買到了。」二十三年之間,整整升了一百倍,唏噓之餘也不禁令人為常玉之才終被賞識而略感欣慰。

  辭去蘇富比台北區董事長一職的衣淑凡,從父親衣複恩(一九一六─二○○五)手中接棒台北財團法人立青文教基金會,並用該基金會對常玉的生平與畫作進行紀錄與收藏,先後整編《常玉油畫全集》一至三冊。她說:「常玉的文人情懷是難以比擬的,他的畫風至今也找不到任何一個與之相似的。他的每一幅畫我都很愛,無論是靜物還是裸女都很值得珍藏。可以說,常玉豐富了我的人生,所以我也希望能為常玉做一些事。」

  在專訪中,衣淑凡告知記者,常玉在巴黎意外身亡時,由於法國警方無法與其家屬取得聯絡,於是警方通知了法中社區服務協會的會員尚.陶恩(Jean Toan),由他負責協助處理社區中身故者的一應後事。尚.陶恩於一九六六年八月二十三日在巴黎郊區的潘桐墓園(Cimetière parisien de Pantin)為常玉租了一塊墓地,常玉被埋在一塊水泥板下,除了編號「TR/1296/1966」外,水泥板無其他文字可辨識。為期三十年的墓地租約至一九九六年八月二十日便屆滿,若無人續約,常玉遺骸將於一九九八年八月二十日被移葬於另一個公用墓穴中。

  巴黎潘桐墓 一約三十年

  慶幸的是一九九七年秋天,賞識常玉畫作的美國攝影藝術家羅勃.法蘭克(Robert Frank)決心尋訪已無人知曉的常玉葬身之地,並最終找到了墓地。當發現租約即將到期時,法蘭克不僅及時地續了約,並出資僱人修葺已然荒坍的墓地,又為常玉豎立了一塊刻有他中、法文名字的墓碑。衣淑凡本人也曾於一九九八年隨法蘭克到訪過該墓地,為這位長眠花都的中國畫家遙寄一份哀思,略表一份敬意。

  這份新的墓地租約將於十年後,即二○二六年二月六日到期,又不知到時會否有仰慕常玉才華,欣賞常玉畫作的有心人前往花都巴黎為之一續呢?衣淑凡說:「與常玉目前的畫價相比,他的仰慕者若想買下他的墓地並不難,但如果每三十年都能有人想起這位遠逝於巴黎的華人藝術家,並為其續身後之所,那這份心意遠比買下墓地的錢財要難得的多。」

  (佳士得香港拍賣有限公司及台北財團法人立青文教基金會供圖)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