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化 > 正文

不做「輕腦殼」/游宇明

時間:2016-11-22 03:15:55來源:大公網

  老家有個土氣十足的概念:輕腦殼。「輕腦殼」,不是指的一個人的腦殼(腦袋)真的比別人小,而是指此人虛張聲勢、目中無人、矯情、淺薄,也就是我們經常說的活得太飄。

  我認識個熟人,評了教授,會寫點字,就自以為了不得,老是吹噓他的「學術著作」怎樣受歡迎,他的字何等值錢,別人的著作、書法如何差火。他是教授不假,但毫無名氣,出了校門沒人認得,評上教授十來年了,幾乎沒有其他大學請他講過一場課。他的字寫得比一般老師好也是真的,然而,作為藝術卻缺少個人的獨創,不要說在省級、國家級書壇,就是在本市書壇也佔不了一把座椅。

  接過一張名片,上面寫着「世界華人詩詞協會副主席」、「國際文學藝術家聯合會副主席」,然而,與此人一交談,我發現他每說十句話起碼有三四句不合語法,於是不免懷疑其頭銜的真假。在我看來,一個在國際上牛皮兮兮的人,專業肯定是非常過硬的。此君連話都說不通,又怎麼可能在文學上取得出類拔萃的成就呢?上述兩個人都屬於典型的「輕腦殼」。

  不做「輕腦殼」沒有什麼技術難度,只要跳出自己所在的那口井,看看外面的世界就行。一個朋友有過切身體會。他說,在自己置身的地級市,他的小說是公認的第一流的,上過《人民文學》、《當代》、《收穫》等大刊,多次被《小說選刊》、《中篇小說選刊》轉載,入過這樣那樣的小說年選,在一段時間裏他也自我感覺特別良好。後來,他參加省裏的作代會,與周圍的夥伴一聊,發現全省達到或超過他這種成就的比比皆是。再後來,他參加一個全國性的大型小說筆會,覺得自己在參會的作家中是成就相對低的。朋友由此概括出了一個光環遞減定律,那就是:一個人所處的平台越小,光環越是耀眼,當平台漸次擴大,光環就會出現遞減,人對自己的評價會相對客觀。

  於是,我想到一些真正的成就卓越的人。莫言獲了諾貝爾文學獎,卻反覆聲明:自己不是中國作家裏最出色的,只是比較走運而已。袁隆平在雜交水稻上取得革命性成果,他認為:雜交水稻不是哪一個人的創造,是集體智慧的結晶。彭桓武被視為「兩彈一星」的元勳之一,總愛說自己只是大門前的兩個獅子,主要事情是其他人做的。這些人如此低調,當然有着謙遜的成分,然而,與他們所處的平台的闊大也不無關係。有了這樣的闊大,他們也就會經常發現自身的不牛之處。

  人本質上有一種自戀傾向。比如自己學問做得好,別人文章寫得不錯,我們會認為做學問更利於人類的進步;比如自己賺了很多錢,他人有名氣,我們會覺得錢可以帶來一切物質的享樂,而名氣沒有這樣神通;比如自己長得很帥,別人工作能力強,我們會感到人長帥點在社會上更受歡迎……一句話,許多時候,我們感覺到的所謂「威風」、「尊榮」,其實並不是生活的本原,而是我們腦子裏的虛幻、自欺。

  中國有句俗話,叫「缺什麼,補什麼」,某些人喜歡「威風」,希望被人「羨慕」,也是因為他們肚裏的貨不多,平時少有機會能抖威風,難得被人羨慕一次。假若一個人的成就真正引人注目,到了「天下無人不識君」的程度,他會覺得所有的自吹自擂、誇張作秀都毫無意義。

  真實是一個人走入社會的永久通行證,懂得如何讓自己的「腦殼」變重,我們也就懂得了怎樣使自己站到命運的高處。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