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化 > 正文

曾國藩的「思想鬥爭」/陳魯民

時間:2016-11-22 03:15:54來源:大公網

  古代有副名聯:「百善孝為先,問心不問跡。問跡貧家無孝子。 萬惡淫為首,問跡不問心。問心天下少完人。」細細品來,不無哲理。

  且說那曾被捧為一代聖人的曾國藩,家書寫得何其漂亮,道理講得何其透徹,教育部下何其義正詞嚴,可他心裏就沒有過齷齪念頭嗎,他就從來不曾有過善惡之間的心靈掙扎嗎?顯然不是,從曾國藩日記中,就可以看到他的多次「思想鬥爭」。有一回,他去朋友家做客,看到主婦漂亮,便忍不住多看幾眼,有些失態,回來後懊悔不已,在日記裏檢討自己「注視數次,大無禮」。

  還有一回,他在一同僚家見到了幾個漂亮姬妾,「目屢邪視」,「肆意調笑」,後來在日記中批評自己「直不是人,恥心喪盡,更問其他?」清朝道學家唐鑒曾提出:「不為聖賢,則為禽獸。」曾國藩是以聖賢自居的,但也時不時露出禽獸的欲望,好在他只是「有心無跡」,偶爾露頭的獸性,被其厚重的理性修養遏制住了。

  「思想鬥爭」最成功的有一個古人曹鼐。明朝《玉堂叢語》記,泰和典史曹鼐負責捕捉盜賊。他抓獲一美艷女賊,押解途中夜宿小廟,孤身男女獨處一室。女賊百般色誘,曹鼐一時心動,難以克制,情急之下便在紙上一遍遍書寫「曹鼐不可」四字提醒自己。他寫了燒,燒了又寫,直到天亮,終於沒有發生苟且之事。但是,那紙條寫了燒,燒了寫,可見這一夜曹鼐內心的痛苦煎熬。

  人有七情六欲,面對誘惑始終鐵石心腸無動於衷,不合實際,有悖常理,而心旌搖動,產生想法則屬正常反應,只要理性和良知能最終戰勝欲望,「有心無跡」,你就還是正人君子。曹鼐後來官居明英宗朝宰輔,成為一代賢臣,就與他不斷地進行「思想鬥爭」大有關係。

  人生在世,會經常在行善與害人、正義與邪惡、欲望與理性、堅持與放棄等方面進行選擇,常會在內心發生激烈的思想鬥爭、正逆較量。所謂聖賢、君子、清官、好人,不是說心裏就從來沒有過不好的念頭,始終是清白無暇,純而又純,而無非是他們用理性和正義戰勝了邪惡欲望,讓那些見不得人的想法胎死腹中,通過積極的思想鬥爭,使自己站在了道德的高地,守住了「有心無跡」的底線。

  英國哲學家羅素曾下過這樣的結論:人之所以有道德,是因為受的誘惑太少。要是有致命的誘惑向某個人的命門發起攻擊,沒有人能夠倖免。網上也有類似說法:女人無所謂正派,正派是因為誘惑的力度不夠;男人無所謂忠誠,忠誠是因為背叛的籌碼不足。這些話都太過絕對無端,實際上,忠於婚姻不出軌的男女,清廉自律不貪腐的官員,一直都大有人在,而不論誘惑力度大小。

  《荀子》說:「君子樂得其道,小人樂得其欲。以道制欲,則樂而不亂,以欲忘道,則惑而不樂。」如果我們能堅持「以道制欲」,即開展積極思想鬥爭,激濁揚清,以正壓邪,誘惑的力度再大又奈我何?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