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化 > 正文

孔顏之樂在瓢飲/李英豪

時間:2016-11-18 03:16:14來源:大公網

  附圖為晚清至民初期間用紫砂泥捏製的茶壺,造型無甚特別之處,但壺身四周刻滿密密麻麻的篆體字。是否增添雅趣,還是有「喧賓奪主」之嫌,則見仁見智。

  曾見同時期用大同小異手法的刻字舊壺,也是滿布文字。印象較深者,為壺身刻滿《戒煙歌》;其實乃源自清代道光「退思堂」款的青花紅彩《戒煙歌》杯,不同的是以青花釉寫成後燒造,並非像陶泥壺刻上去。另見一把舊紫砂方壺,滿刻字體不同的「福」字,起名《百福壺》,意頭是十分吉利,但過於刻意求工,不免如堆砌造作;亦大大損害紫砂壺的造型美、線條美和雅逸韻味,而流於「世俗化」,也難以展現書法與陶藝共冶一爐的本質。反而像乾隆時陳鳴遠壺銘僅刻「吸甘泉,瀹芳茗,孔顏之樂在瓢飲」、晚明時大彬製、豬肝色大壺銘「葉硬經霜綠,花肥映日紅」、惠逸公朱泥壺銘「三山半落青天外」(李白詩句)和惠孟臣朱泥中壺底銘「水浸一天星」(陸放翁詩句)等,既簡潔風雅,甚至有意境或幽野之趣。清代嘉慶時,陳曼生在壺身題詩作畫;務求清逸簡古,與壺藝互相輝映,蔚為時尚,以至「字隨壺傳、壺隨字貴」;可說把陶壺「文人化」,增加雅趣;卻不是堆砌「萬壽」字樣密密麻麻,或刻一大堆梵文咒語。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