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又出辣招,住宅物業印花稅增至百分之十五,期望遏制不斷飆升的樓價。辣招一波波出,到底有無作用?一種說法是,稅愈來愈高,炒樓者可休矣!另一種說法是,辣招治標不治本,不能炒樓可以炒車位、舖位,多起樓才是關鍵。更有一種說法:內地富豪多,中產群龐大,假設一個家庭在深圳擁有幾層樓,賣掉一層到香港置業,稅高也買得起……
有位本地中產人士最近諮詢評股專家,說手裏有些錢,本想買多層樓,但辣招一出只好作罷,現打算買隻股長線投資,不過在心儀的港鐵、領匯、恒生三隻股中,不懂怎樣取捨。
專家說三隻都是好股,但他個人觀點港鐵股更理想,理據是政府佔百分之七十五股份,經營上擁有壟斷優勢,不光資本龐大、利潤豐厚,股息也不錯。專家從港鐵的舖租、廣告收入,說到沿線物業發展的潛力,一筆筆數據說得旁聽者都心動了。不過,大家都明白,港鐵股鮮見大起大落,不能指望短期有多大回報。
超人李嘉誠的賺錢技巧是趁低吸納趁高售出,不賺最後一個銅板,還有就是分散投資減低風險。他近三年不斷拋售物業,已套現八百億,人人在猜測他的資金走勢。李嘉誠曾指導馬雲:「必須找到一個業務始終賺錢,即使其他業務都不賺錢,這個業務也能養活你。」這條經驗太寶貴,對我等小百姓一樣實用,試想,或有好技能好職業,或有物業收租,或有靚股揸手,養家活口便不成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