爭吵有什麼可緬懷的?且聽我慢慢道來。
和老伴一起看電視,記者採訪北京老人院裏的一對夫妻。退休前,男人是音樂學院的教授,女人是國家一級演員。老太太在鋼琴上彈完一曲《梁祝》,一聽,就知道她是個下過功夫的人。老先生問:「這是什麼曲子?」老太太不答。老先生進一步提示:「梁山伯與……」老太太始終答不出「祝英台」三個字。木然的老太太真讓人心疼,我想,這時如果兩位老者之間能爆發一場爭吵,該多麼激動人心。
老伴和我都是老年人,對這一幕有相同的感想─過去我們總認為爭吵不好,其實不然。幾十年間,我倆少有爭吵,遇到問題習慣於冷靜處理,但若真有那麼一天,阿爾莫海茨病來襲,某一個痴痴呆呆,稍微清醒的一個一定會想,往日的那些嘮叨,那些抱怨,那些你爭我吵該是多麼值得緬懷的珍品。
我們一起回憶了一位心理專家的開導,她勸世間的夫妻不要害怕爭吵、迴避爭吵,因為爭吵往往是解決問題的第一步,夫妻要吵,就該吵出個高水準來。她提醒雙方要把握三個要點:一是要把自己的感受講清楚,二是要讓對方把話說完,三是不要揭老底翻舊帳。
有言道,夫妻是前世的冤家,這可不是信口開河的妄語。又有言道,夫妻的最高境界是成為朋友,這話也有道理。如果兩個人相處幾十年,卻從來不爭吵,他們能成為朋友麼?
愛因斯坦和波爾都是頂級的物理學家,在量子物理的發展史上兩位都功不可沒,他們先後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但在對量子力學的解釋上兩人卻各執一詞,前後論戰了三十年。以波爾為代表的哥本哈根學派是主流派,愛因斯坦屬少數派。但後者至死也沒有放棄自己的觀點。愛因斯坦去世之後,波爾經常緬懷這位作為對手的老朋友,每當他又有新見解時總會想,對此不曉得愛因斯坦會有什麼看法。有一張波爾的照片發人深思─其背景是一塊黑板,黑板上的粉筆字全是愛因斯坦的手跡。
梁漱溟和毛澤東是同齡人,自抗戰時期起,兩人便成為能對話的朋友。一九五三年,兩人因政見不合分道揚鑣,此後梁漱溟吃過不少苦頭,包括「文革」中被抄家、挨批鬥等。毛澤東故去後,梁漱溟對他有如此回憶:「當時是我的態度不好,講話不分場合,使他(指毛澤東)很為難,我更不應該傷了他的感情,這是我的不對。他的話有些與事實不太相合,正像我的發言也有與事實不符之處,這些都是難免的,可以理解的,沒有什麼。那件事後,我的政協委員照當,生活待遇照舊,也沒有受到任何組織處理,我知道那是毛澤東的意思。他已故世了,我感到深深的寂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