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人稱粵劇為「大戲」,「睇大戲」就是看粵劇。粵劇戲服很講究,俗稱「大戲服」。
大戲服行業是很高的工藝,戲服大師傅絕對稱得上專業人才,今時從事行業的人為數可數,仍然從事戲服的老師傅陳國源擔心後繼無人。
戲服是總稱,細分三個行頭,頭飾是一個行頭,國帶俗稱腰帶是一個行頭,戲服又是主要行頭。就算是行內人,全能師傅亦甚少,做頭飾的未必會做戲服,陳國源師傅是少有的全才。
大戲的行當有小生、花旦、武生、丑生,不同身份,穿不同的服裝,不同的帽子,頭飾有別,都是非常講究,大戲中的聲色藝,其中的色,包括扮相,扮相與角色配合,角色與服裝配合,否則衣不稱身。從事戲服這個行頭,要熟悉傳統,老生的戲服比較深色,將帥戲服可用龍形刺繡,其他用獅子、老虎或雄鷹,小生、花旦用「花組」,如梅蘭菊竹。二戰至上世紀五十年代,戲服花紋用人手刺繡,到六十年代,開始採用衣車繡。大老倌各有要求,老行專說,林家聲對自己的戲服要求很高,圖案刺繡須特別細緻,十天可以完工的,他要十五天,承接他戲服的師傅不敢馬虎。
如今八十歲的陳國源老師傅,是粵劇戲服的「活字典」,熟悉戲服配搭每處細節,他十八歲入戲班,正遇粵劇興盛,他由學戲轉為做戲服,過程有趣。
有一次與任劍輝同場做神功戲,其中一場戲講任姐敗陣受傷,由一個兵仔扶傷,臨時缺一個兵仔,叫他出場,前後幾分鐘,第一次踏上戲台,即與任姐同台演出,令他畢生難忘。這場戲之後不久,他突然決定放棄學戲,跟師傅學做大戲服,一做就六十年,反而成為粵劇戲服行業的大紅人。
陳師傅回憶初入行時,學做頭飾,熟能生巧,一直堅持用純手工製作。他最得意的事,首創「文武髺」活動頭飾。他解釋說,原來的大戲頭飾,一款只有一個角色,第二個角色要另配一款,浪費人力物力,又不方便打理。他心想可否「一髻多用」,最終被他想通,做出「活式文武髺」。他創出的「文武髻」,將配件一加一減,可以變成不同角色合用的頭飾。
陳師傅用內行話說,例如加個「平天板」,就成為皇后的后冠;加個「虞姬冠」就係「霸王別姬」的虞姬;加個「後裝」變為「六國大封相」推車個正印花旦。以前大老倌走埠登台,帶好多頭飾,現在帶一個再加加減減就搞掂。
陳師傅由頭飾師傅到做全套戲服,成為戲服師傅,請他做全套戲服的名伶有新馬師曾、梁醒波、林家聲、陳錦棠、紅線女、鄧碧雲、任冰兒、李香琴、南紅等,唯嘆今日戲行式微,戲服頭飾變成夕陽行業。由於陳師傅在行內享有名聲,遠至海外及美加都有訂單找他,有內行人,也有戲迷買來當作藝術品收藏,不愁生意,只擔心後繼無人,行業由此沒落。
少數經營戲服的公司,營業方式改變,把訂單交由深圳的行家製作,內地人工便宜。新界元朗,則是業餘戲班購置戲服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