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化 > 正文

一聲壞笑的生命力/胡艷麗

時間:2016-11-16 03:16:02來源:大公網

  圖:《畫在人心的苦悶上》,鷺江出版社二〇一六年十月出版/作者供圖

  初讀李宗陶的《畫在人心的苦悶上》頗為驚艷,她的文字在平淡中有種氤氳的水墨氣,這種美不是小家碧玉似的嬌柔,而是那種見慣了大場面,閱人無數而後歸於淡薄,張舒有度、進退得宜的大方之美。

  在本書中,除卻李安導演與鋼琴家加里.格拉夫曼(Gary Graffman)兩篇外,均為對知名畫家的採訪手記及訪談錄,周英華、老樹、朱新建、何多苓、邱志傑等一眾在當代畫壇上頗有建樹和個性的畫家悉數亮相,猶如一幅當代畫家的群星譜。在李宗陶的筆下,這些畫家個性鮮明、有棱有角。有的溫文儒雅,有的中西合璧內外兼收,有的標新立異勇於破立,當然他們身上也有着藝術家為藝術而藝術的一面,以及在中西文化、市場經濟的多重衝撞下而產生的精神失重。

  本書的書名文章《畫在人心的苦悶上》,為採訪北京中央財經大學文化與傳媒學院教授、文藝評論家老樹的手記。李宗陶落筆精準厚道,類似白描,她形容老樹的形象氣度「嗓門高亮,措辭像新鮮蘿蔔一樣生脆。長年剃個光頭,眉目容顏被歲月淘洗了好幾遍,漸漸顯出泰然喜樂的神態」。老樹從骨子裏是一位頗為傳統的畫家,他的心中住着一個經想像美化了的民國,他與書中其他畫家不同之處在於他的內斂沉靜,畫中有種孤獨憂傷的氣質。他喜歡獨自思考,疏離塵世,他說凡喜歡他的畫的人,都同他一般「有逃避現實的內心需求—逃避那些公共標準和要求;逃避功名利祿的誘惑……」。在塵世累了、倦了、委屈了,不妨逃到老樹的畫裏,體會下那落寞玄遠、清明疏離的塵外世界。

  在書中壓軸出場的邱志傑是生猛、戲謔、反叛的代名詞。在李宗陶的疏引下,他一張口就石破天驚,說近代以來的文藝,受工商業的影響,關心市場,關心用戶體驗,衝到觀眾前面,撓人家胳肢窩,接近挑逗,暴露的是機心。其實這諷刺的不僅僅是藝術界,更是對時下許多娛樂節目赤裸裸的批判。邱志傑更認為藝術應該秉承高貴,不應滑落到世俗和商業的圈套裏。李宗陶也可謂是遇強則強,她的提問伴隨邱志傑的生猛變得尖銳起來,「你現在跟當代藝術是什麼關係?是相愛相殺嗎?」其提問既有凌厲之勢,又在與邱志傑的對談中,巧妙地起到了起承轉合的作用,她的用意在於成全。

  在李宗陶與眾多畫家的精彩對談與大量引證中,中國當代繪畫領域的生態躍然紙上,一眾策展人、投資人、商人、收藏者的身影恍惚於書頁之間。筆者以為中國當前的藝術生態仍然是野蠻生長的狀態,在經濟利益驅動下各種亂象潛滋暗湧。當然,藝術界的亂象並非今日始然,歷朝歷代有之,國外亦有之,只是中國在經歷經濟迅速轉型,中西文化碰撞過程中,這種衝突和混亂尤為明顯。中國劃界最可悲之處在於,向西方學習,尚未摸到其藝術的神髓;向古典探幽,亦因文化的斷裂,而難以再現曾經的山水氣韻;向我們今天飛速旋轉的生活取材,亦因時代的光影迷離,而一時難以找到那份鮮活與生動。

  借用邱志傑的一句話「藝術家的政治應該是黑木崖上一片『千秋萬歲一統江湖』的山呼之聲時,有人發出一聲不合時宜的壞笑」。書中一些特立獨行畫家的出場與發聲,令本書的調門平地調高了三度,悠遠中多了一份清亮。正是這些畫家,對藝術、對人性的反思,以及獨立意識的挺立與個性的張揚,為本書增添了生氣勃勃的色彩與內涵。不論他們的思想體系是否深遠成熟,在筆者看來那一聲壞笑都遠比所有的溫婉、謙順更有生命力。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