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功勳園中退役的殲五戰機/作者供圖
閻良這地方,地上盛產的是白皮甜瓜,汁甜肉厚,天上出名的是試飛的飛機,翱翔藍空,以名聞遐邇的航空城著稱。在某飛行試驗院院區,有一座花草縈繞的小花園,整齊排列着一架架退役的軍用飛機:殲五、轟五、殲教六、殲七、殲八Ⅱ、運七、轟六……威嚴的陣勢添了幾分嫵媚。
這些飛機了不起,與機身噴塗的編號不同,都冠有一個無形的數字一,均為我國首飛上天的各型軍用飛機。新中國誕生,百廢待興,航空工業白手起家,沒有任何經驗可言,為了祖國的領空不受侵犯,需要建立強大的空軍。一九五○年代起,在「老大哥」的幫助下,軍機製造走的是一條單純仿製到自主研發的路程。即使是早期仿製前蘇聯的機型,製造工藝極為嚴格,品質標準也非常高—上天的高科技武器裝備,容不得一絲瑕疵,各部件組裝成機後,還要再次檢測才能上天試飛。
建院初期條件簡陋,前輩們土法上馬,甚至用臉盆給飛機加航油。每次試飛,都牽動眾人的心,飛機在天上爬升、俯衝、旋轉、翻滾……做着各種飛行課目,超過音速數倍,生與死只在一瞬間,人們的心吊在嗓子眼,咚咚地跳得快。反覆改進,多次試飛,「十年磨一劍」,試飛成功後才能取得合格證,定型生產,裝備部隊。所以說,這裏是掌管「生殺予奪」的大考場,鮮花和掌聲背後,凝聚着軍地試飛人員的勇氣和智慧,一絲不苟的做事風格。
我們的空軍也是由「小米加步槍」起家,與世界空軍強國相比,軍機不僅型號單一,而且數量很少,航空工業急國防所急,組織有關單位,苦幹巧幹拚命幹,多生產戰鷹,即使是這樣,試飛的標準也從來沒有放寬,每架合格放行的戰鷹,都是實打實過得硬的。使得一支襁褓中的空軍,依靠有限的裝備,以小打大,以弱勝強,打出了軍威。一九六○年代中後期,我空軍和海軍航空兵在東海和南海沿岸上空,用殲六戰機,取得擊落包括F104美製敵機二十餘架,我機無一損失的輝煌戰果。二○○一年四月一日,英雄飛行員王偉,駕駛殲八Ⅱ戰機升空,攔截抵近海南島空域的美軍EP-3電子偵察機,與美機發生碰撞,血染長空,用生命捍衛了國家主權的尊嚴!從這裏飛出去的戰鷹,在祖國的萬米高空演繹着一幕幕可歌可泣的英雄壯舉。
自己的孩子自己愛,何況還是軍功卓著的戰鷹呢。軍內外人士,給這些戰鷹起了好聽的綽號,靈活輕巧的殲五、殲六是「銀燕」,體長俊秀的殲八是「空中美男子」……如果沒有當初的殲五、殲六做起點,就沒有今天的「飛豹」、殲十、殲十五、殲二十……當性能更佳的新型戰鷹試飛成功,機載導彈替代了機炮,電子設備更新換代,適應技術含量更高的現代空戰需要,老一代戰鷹必然要退役,人們不捨,人們惋惜,畢竟都是在艱難時期親手「接生」的「天之驕子」,但又不得不這樣做。於是,把首飛成功的各型號戰鷹迎回來,擺在院內的顯要之處,名曰「功勳園」,為的是讓今日的職工時時看到前輩創造的輝煌,雖然它們只是試飛軍機民機中極少的一部分,足以見證我國航空產品的發展經歷,邁向高端,激勵年輕一代忠誠使命,追求卓越。
佇立靜默無聲的戰鷹面前,耳中猶如響起搏擊長空的呼哮,涼絲絲的炮口彷彿剛剛還很滾燙,不由肅然起敬。夕陽照在鋁合金的機身,鍍上一層柔和的亮色,被花草簇擁着,剛武英氣!下班的軍號響了,自行車大軍從各個樓道裏衝出,浩浩蕩蕩匯成湧潮,經過「功勳園」。這裏的人似乎特別懷舊,上下班仍沿用早期部隊建制時的軍號,小轎車時代了,仍以自行車代步,看他們興高采烈邊騎邊議論着什麼,或許是攻克了一個難題,心裏那份甜,賽過吃甜瓜。
告別「功勳園」,前面是一馬平川的機場,按保密制度的規定,這一片區域是不能拍照的。我們收起相機手機上車,緩緩向前,朝機場塔台和廠房內的新型戰鷹久久行着注目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