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化 > 正文

製衣專才助設計師圓夢

時間:2016-11-15 03:15:57來源:大公網

  圖:海嫂半途出家,但也有幾十年的車縫技術經驗了/大公報記者周怡攝

  香奈兒Chanel 2016秋冬訂製系列的秀場,此次被老佛爺Karl Lagerfeld打造成製作服裝工作室的場景,謝幕時,他一改以往與名模走台耍酷的習慣,而是與幕後的製衣師傅與技術人員同行,以此秀向他們致敬。

  從裁床、衣車、人體模型,到剪刀、線轆、大頭針,裁縫和製衣師傅以前在香港,可說是一間時裝店的靈魂,等同於現今的設計師。意大利米蘭知名服裝學院卡羅世紀Istituto Secoli,近百年來為意大利服裝行業培養了超過八萬名業界人才,其中設計師、製版師和時尚管理師齊名並稱。

  而在香港,他們幾乎被遺忘,從行業蓬勃時期被「剛性需求」,到如今無人問津,海哥和海嫂將阿Q精神發揮到了極致。

  從業近四十年的趙南海(海哥),雖經歷版房從以前幾千平方呎到現在的五百平方呎,他覺得無非還是做着自己擅長和喜歡的事。如今海哥和海嫂在長沙灣經營了二十六年的製衣版房「利達行」(Leader Fashion),主要為一些設計學生製版,也承接時裝來料加工、制服以及改衣。

  外行人看似手板眼見功夫的製衣,其實在業內,如同老中醫,越「老」越值錢。豐富的經驗、高技術性、高靈活性,以及一點點悟性和靈氣,使得製版師傅將設計師的設計思想,精確到每一毫米,甚至更微。有人形容,服裝製版,就是用數據描述出的美麗。

  在海哥看來,時裝就是「行走的藝術」,製衣師傅應該是締造藝術的手工藝者。十五歲就入行的海哥記得,那時很多人做製衣業,老、中、青年都有,而且每家每戶都有縫衣車,書店也有很多關於服裝製作的書籍,現在卻根本沒有年輕人願入行。那屬於「先敬羅衣後敬人」的年代中,人們雖然生活艱難,但注重衣着,更重視製衣師傅這個行業。

  行業、版房、材料等等的萎縮,就連製衣訓練機構或學校,都減少了製作衣服紙樣的課程內容。「現在的學生對製版可行性和過程很模糊,缺少實踐經驗。」海哥認為,一個時裝設計師,除了設計概念,還需要車縫和製版的配合,而製版師傅對人體、材料和服裝工藝方面的知識,是設計師完整表達設計作品的重要環節。

  「有出色的設計師在國際市場得到認可,對我們來說是莫大的鼓勵。」海哥和海嫂說到本港新晉時裝設計師麥鑽池Mim Mak,開心地拿出之前合作製作的時裝系列圖片,還讚揚Mim,這麼年輕能夠獲得諸多榮譽和認可,對整個行業都是一個鼓勵,「而且她的設計確實很代表香港特色,一想到我們也參與了製作,就更自豪了。」海嫂說。

  兩夫妻堅持經營製衣版房「利達行」,就算經歷行業大風大浪也沒放棄,因內心對香港時裝有希望。「真的不甘心,香港可以做到名副其實的時裝之都。」海哥希望政府推動行業發展,支援設計師的同時,能夠重視設計師背後一班精益求精的製版師傅和車縫技術人員,並提高這類從業者的地位,畢竟在環環相扣的行業鏈中,這些專業技術人員的出路,也直接影響了設計師和行業發展的進程。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