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兩個雖不是同一個歷史年代,卻頗有關聯且命運相似的人物一直在我的思緒中閃動:一個是小說《紅樓夢》中的主要人物賈寶玉,一個是電視劇《紅樓夢》中林黛玉的扮演者陳曉旭。
《紅樓夢》第一百一十九回,賈寶玉中了第七名舉人,卻心迷走失,寧國府內主僕眾人一片惶然。惜春道:「這樣大人了,哪裏是走失的。只怕他看破世情,入了空門,這就難找着他了。」李紈道:「古來成佛作祖成神仙的,果然把爵位富貴都拋了也多得很。」對於小說中寶玉的走失,我的理解是他不會因日子難過走失,寧國府雖是敗落,但他寶二爺終究還是衣食無憂的,更何況他此番赴考中了鄉魁,那前程光明得很吶!可見寶玉的出走是與他的精神生活有關,紅塵的紛擾、愛情的丟失,他寶二爺縱然是錦衣加身、吃盡珍餚,也是衣不合心、食不甘味啦!
也許是一種巧合,小說《紅樓夢》中的寶玉在那個封建的冰霜雪雨的世道裏走失了,那是一個只有靈魂沒有軀體的藝術形象的出走。幾百年後,電視劇《紅樓夢》中林黛玉的扮演者,國人心中活生生的「黛玉」,家道殷實的美麗富姐陳曉旭為何放着挺好的日子不過,跟她那寶玉哥選擇了一個相似的歸宿,剃度出家遁入空門了呢?「黛玉」的出走,她那並不比寧國府寒酸的豪宅和企業幾乎風平浪靜,沒有如惜春和李紈等人的評說,但社會發展到了名人打個飽嗝都能震動天下的資訊時代,人們眾說紛紜,議論的口水幾乎可以匯流成河。其實,靜下心思細細想來,國人大可不必為「黛玉」當年出家而感到突然和惋惜,曾以扮演霍元甲而名揚海內外的黃元申不是就去了九華山出家嗎?他雖還俗,卻還是遠涉重洋去美國做了一個隱士;曾經以其「絕版」歌喉而走紅大江南北的著名歌手李娜正當事業如日中天之際,不也悄悄去了五台山削髮為尼麼?
「黛玉」邁出了寶玉哥那同樣沉重的一步,但這一步並非她一時的心血來潮,對於自己為何走向學佛之路,在一些場合裏,陳曉旭已經坦言:自己曾經很專注於財富的積累,但之後發現物欲的增長並沒有給自己和家人帶來真正的快樂。一言以蔽之:精神家園的淒涼比物質家園的豪華更易讓人迷失和乏味。足見毛澤東主席那句「人是要有一點精神」的論述,是多麼的樸實和精闢。金錢能買到物質和虛華,卻終是買不到一個人心靈的充盈和安逸。
國人中精神家園缺失和空落的其實不在少數,陳曉旭的出家只是一個從物欲橫流中勇敢掙扎而出的個例。我曾發表過一篇叫《危險的麻木》的拙作,呼籲國人不能再像一百多年前陶醉在鴉片的麻痹中的先輩那樣,而沉醉在麻將方城的麻木和歌舞昇平的迷糊之中。玩物喪志終有大害。然而不玩物,卻一味積財蓄物者,除了一些真的嗜財如命者會感到充裕與滿足,而對於把生命交給信仰的人,財源滾滾的心煩,無疑是對生命的不息折磨。
「黛玉」呀,你咋就學那寶玉哥?可知道你身後有多少人為你把那惋惜的淚水流。我想,「黛玉」的靈魂和身體現在已經遠離了凡塵,她身後又時而發生的一些與她類似的人間悲劇,這種延續是誰之錯啊?我們最好就別去給她添煩,不要再去打擾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