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香港大學孫中山紀念銅像/作者供圖
今年為孫中山誕生一百五十周年的紀念之年。香港在中山先生的人生中有它的特別之處,他在本港讀書、生活、推翻帝制,在整個民主革命活動中,他居港時間較長,留下的事跡和遺址相對其他地方也比較多。中西區議會一九九六年整理出來的「孫中山史蹟徑」有十五處,僅限於中區與西區範圍,未包括新界紅樓等等。秋高氣爽,抽出一點時間,走訪史蹟徑,體味中山精神,承先啟後,思考香港在「振興中華」,共圓中國夢想應擔當的角色,讓我們的紀念帶上真實意義。
孫中山史蹟徑全長三點三公里,約走一百二十分鐘,史蹟包括:孫中山曾經發表演說的香港大學陸佑堂、曾經就讀的拔萃男書室舊址;籌劃第一次廣州起義的香港興中會總部舊址(士丹頓街十三號)以及《中國日報》報館舊址(士丹利街二十四號)等十五處歷史遺跡。
中環士丹頓街十三號興中會總部舊址,體現中山先生政治智慧,一八九四年他在檀香山成立興中會,遠離中國,深感難以起基地作用,中國的事要在中國做,因此他決定返港。一八九五年二月十二日,孫中山在上址的「乾亨行」成立「香港興中會總會」,入會者除「四大寇」外,尚有鄭士良、陸皓東及區鳳墀,香港輔仁文社的楊衢雲、謝纘泰等人,楊衢雲出任會長。
興中會總部舊址所在地,是立法會非官守議員黃勝之子黃詠商所有。黃詠商是興中會的創會會員,共同創立第一個革命團體。曾在此策動第一次廣州起羲。當時掛「乾亨行」招牌掩飾,取名「乾亨」,據說是黃詠商的意思,《易經》經文:「乾元、奉行天命,其道乃亨。」《孫文學說》第八章《有志竟成》記載:「……至甲午中東戰起,以為時機可乘,乃赴檀島、美洲,創立興中會,……欲襲取廣州,以為根據,遂開乾亨行於香港,為幹部。」入會者高舉右手宣誓:「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合眾政府,倘有二心,神明鑒察。」至一八九九年始孫中山選為第二任會長。接下來興中會發生暗殺慘劇,一九〇〇年十一月二十日,清朝買兇在中環結志街五十二號二樓殺害楊衢雲,興中會人將楊衢雲葬於香港跑馬地公共墳場第六三四八號墓地。興中會陷於恐怖威脅下,「乾亨行」舊址後來改作「永善菴」。
楊衢雲遇害經過,發生在第二次廣州起義終因泄密而失敗,清廷懸紅三萬元購買楊衢雲人頭,他隱於結志街五十二號二樓設館教授英文。一九〇一年一月十日,清吏偵知楊衢雲之住所,買通兇徒陳林槍殺楊衢雲。據楊衢雲堂弟楊拔凡撰寫的《楊衢雲生平家世》描述,當時楊衢雲正在寓所內備課,樓梯門未上鎖,僅有繩索纏縛。兇手割斷門繩登樓,衝入室內,舉槍直射。楊衢雲毫無防備,抓起一本英文字典阻擋。但槍距太近,子彈還是穿透字典,貫入前額後穿出。他欲拿起身邊的自衛手槍時,再遭兩發子彈射入胸膛。他自幼習武,體質強健,仍然不用家人攙扶,強行起身下樓,乘竹轎趕往醫院救治。因傷情過重,失血太多而溘然長逝,年僅四十歲。
一八九五年和一九〇〇年興中會成立以後,其間分別在廣州及惠州起義。一八九六年三月四日,香港政府藉口孫中山先生的革命活動危害本地的治安與秩序,禁止他在香港居留,無法登岸,多次乘船進入香港水域,指揮在港的革命黨人,一八九九年派陳少白回香港創辦第一份的革命機關報—《中國日報》。一九〇五年同盟會在東京成立,以香港為起義策源地及海外籌餉的樞紐,透過同盟會香港分會及南方支部統籌策劃。
《中國日報》報館舊址,位於港人熟識的陸羽茶室附近,是史跡徑另一重點。《中國日報》於一九〇〇年一月創刊,印刷機、鉛字粒由中山先生在日本橫濱購入。早年中山先生在澳門與葡人南飛第辦《鏡海叢報》,後又在港創立《中國日報》,反映中山先生深明革命成功必須有自己的輿論陣,也就是後來中共所說的「筆桿子」的重要性。據《孫文學說》第八章所載:「由乙未(一八九五年)以至庚子,此五年之間,實為革命進行最艱難困苦之時代也。……當此之時,革命前途,黑暗無似,希望幾絕。而同志尚不盡灰心者,蓋正朝氣初發時代也。隨予乃命陳少白回香港,創辦中國日報,以鼓吹革命。」《中國日報》維持了十一年,一直宣揚反清思想,號召國人革命,《中國日報》報館是革命分子經港時下榻和聚會的地方。陳少白口述興中會革命史要載:「中國日報者,唯一創始之公言革命報,亦革命過程中繼往開來之總樞紐也。……不數年國內商埠,海外華僑,聞風興起,同主義之報林立。而惠州之役,固亦以中國日報為總機關之地也。」當時報館的經費主要由香港富商李煜堂、李紀堂等大力資助。一九〇一年,《中國日報》報館遷至中環永樂街,一九〇五年,館址再遷往中環德輔道中三〇一號,現在這三個《中國日報》報館舊址都已拆卸重建。
中山先生從青年始與香港關係密切,使得他有機會接觸世界潮流,例如一八八三至一八八五年的中法戰爭,香港華人抗議法國侵略,起而罷工罷市拒絕為法國貨輪卸貨,清政府則屈辱求和,激起他改變中國初心。以至後來在推翻帝制行動早期,成立「興中會」,具興我民族之意,往後,十分清晰地提出「振興中華」的口號。今日港人在新情勢下傳承中山先生民族自強精神,仍需吶喊:振興中華,不容分割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