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化 > 正文

聖彼得堡滴血大教堂/陳小卡

時間:2016-11-12 03:15:54來源:大公網

  圖:俄羅斯聖彼得堡滴血大教堂/資料圖片

  聖彼得堡(St. Petersburg)略陰的天空,不時灑下幾滴雨珠,金、藍、綠、白、黃的滴血大教堂繽紛圓頂,在陰天微雨中,色照格外鮮艷迷目又美得淒清冷艷。多彩艷麗的東正教教堂眾圓頂,如一滴滴彩色淚珠,透着悲艷之美,雨中的微微風聲若輕輕泣唱感傷的詩篇。俄羅斯故都幽幽雨空幾縷淒艷絳彩虹照,輝映教堂彩頂,彩輝紛呈的圓頂於朦朧雨中漸漸似若幻化殷紅血滴,淒麗哀美,宛若充滿隱喻的符號,內蘊血痛之憶。

  這座傍河屹立的教堂,名為復活教堂,亦稱滴血大教堂或喋血教堂,為紀念一八八一年三月一日被民意黨人在此以炸彈暗殺的沙皇亞歷山大二世(Alexander II)而建。他被刺時,正在去簽署法令宣布改組國家委員會啟動俄羅斯君主立憲的政改進程的途中。這位被譽稱「農奴解救者」的君主,在位二十六年對俄羅斯貢獻良多,受當時主流社會及後世歷史學者讚譽。但他的變革,未讓底層人民獲得實惠,改革的進度與深度則讓俄國知識分子中急進一方憤懣不滿,其激進派更決意以暴力極端方式推動社會前進,於是有了此變。隨着開明君主血濺改革途中,溫和緩進的改革路從此被堵死,帝國在保守與激進兩極劇鬥中動盪。激進黨人的暗殺烈風,帶起一次比一次暴烈之武裝革命洪潮……

  為使這一教堂彰顯俄國風格,建築師巴爾蘭德(Ballard)以古老的莫斯科瓦西里升天大教堂為設計藍本,教堂外貌的藝術靈感主要緣此;而教堂整體建築結構,則來自修道院院長大司祭伊格納奇依(Igor Naqi Bea)所夢,傳說他在夢中,幻見這座教堂的藍圖。一八八三年九月舉行教堂奠基典禮,歷二十四年,到一九○七年八月工程才正式完工。高約八十一米的教堂,採用與莫斯科巴克洛夫教堂相同的構造,建築風格迥異於聖彼得堡主要建築的巴羅克和新古典主義風格,教堂有中世紀俄羅斯建築風格的顏色艷麗的複雜鑲嵌影像圖案,用有豐富彩色圖案的瓷磚和搪瓷青銅板裝飾牆面。多彩之洋葱式穹窿教堂建築,雜錯參差,線條跳躍曲轉,在突兀多變美中追求律動的互衡相諧美,從強勢差的升沉跌宕中昇華出宏偉壯麗的意境,完全不同於天主教哥德式教堂及新教教堂在對稱守衡中追求崇高超越之意趣。

  淚滴般教堂圓頂透映之哀美,透現俄羅斯民族的與東正教捨身救世情懷相契的悲性審美追求,折映不少俄羅斯人願為心中的正義理想獻身的精神源泉。教堂的突兀奇變美,彷彿為俄羅斯人昂奮激越之性格,激奮而不守定則的文化習性,銘刻下固化的俄羅斯人精神索引,從而解釋他們為何總憑一陣陣迸發的激情推動社會變革,崇尚突進劇變式社會革新之追求。教堂獨有的色彩與線條豐富複雜的圖像,體現厚重篤實的俄羅斯人內在情感的複雜多變、不拘常規。他們的內在情感一旦爆發,會有外人意料之外的驚世之舉。教堂內,嵌滿以舊約聖經故事為內容的鑲嵌畫,交織着神聖莊嚴、撼人心魄、悲憫柔情,倒映出俄羅斯人複雜性格之精神淵源。

  滴滴雨珠,無聲飄落教堂邊上河面,瞬即無痕而去,多少與教堂相關的往事亦如此逝去……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