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內行人提到電影賣座十大因素,分別是:對手戲、接地氣、笑點、淚點、隔離效果、追逐、調情、方言、場景、普世價值。
「對手戲」任何一部戲都有,問題是要有精彩的對手戲,難是難在精彩。「接地氣」意即不可太「離地」,不要故作高深,講的是「賣座」,你想賣座,又要扮高深,二者本不可兼得。
至於「笑點」與「淚點」,即使扮高深的,也都難以免俗,問題也在精不精彩。硬擠觀眾眼淚,硬滑稽,最後也都與賣座扯不上關係。
「隔離效果」是指「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情節,一部影片從頭到尾都耳熟能詳,觀眾看來就索然寡味。有點意外,又不無端製造高潮,那才有效果。
「追逐」與「調情」是必備橋段,荷里活早已運用得出神入化,不斷推陳出新。「追逐」製造懸念(會不會被追上),「調情」製造氣氛(能不能成其好事),都是永遠不會錯的,當然,是否落入俗套,又另當別論了。
「方言」與「普世價值」,這要具體而言,有了未必賣座,沒有也未必不賣座。說到底,難的是神來之筆,難的是分寸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