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卡廷大屠殺》揭示了大屠殺的真相\資料館供圖
【大公報訊】波蘭電影藝術家安德烈.華意達享譽國際影壇,其作品對波蘭以至全世界影響深遠。適逢他今年九十歲,康樂及文化事務署電影節目辦事處主辦「世界電影經典回顧2016─安德烈.華意達90」活動,於即日至十二月四日在香港電影資料館(資料館)電影院放映十九部華意達的代表作,當中包括從未在港公映的珍貴影片。
成就波蘭電影新浪潮
華意達一九二六年生於波蘭蘇瓦烏基,父親在二次大戰時被殺。華意達在戰時曾參加波蘭地下組織,戰後入讀克拉科夫美術學院,其後轉讀洛茲電影學院。他一九五五年拍出首部劇情長片《這一代》,被譽為波蘭電影的開始。在一九七二年,他成立「X」電影小組,與志同道合的電影人一起進行拍攝並培育新人,影響深遠。他於二○○○年獲頒奧斯卡終身成就獎。
華意達對波蘭歷史、社會和文化充滿使命感,其作品題材多樣,例如蜚聲國際的「戰爭三部曲」便與戰爭宿命、波蘭歷史和當代社會有關,當中兩部《下水道》(一九五七年)和《灰燼與鑽石》(一九五八年)於今次節目中放映。電影以波蘭昔日的政治禁忌為題,除了分別揚威康城及威尼斯影展,更成就了史稱「波蘭學派」的波蘭電影新浪潮。
以二戰為題的作品還有《戰後風景》(一九七○年)及《哥察克醫生》(一九九○年)。前者描寫從集中營被救出的波蘭知識分子戀上憧憬西方生活的猶太少女;後者則講述猶太醫生哥察克獲准在隔離區營運孤兒院,為保護院內二百名猶太孤兒而忍辱負重。述說波蘭歷史的《灰燼》(一九六五年)被視為波蘭版《戰爭與和平》,講述波蘭青年追隨拿破侖為首的法軍,為新一代爭取希望。二○○八年波蘭電影節最佳電影《卡廷大屠殺》(二○○七年),除了揭示大屠殺的真相,還刻畫人民被迫自我欺瞞真相的恐怖。
《一夜純情》(一九六○年)的出現全因年輕導演史高林莫斯基對《灰燼與鑽石》的批評。華意達邀請他一起重寫劇本,拍成此令人驚喜的愛情小品。
批判現實 情感細膩
曾被波蘭政府視為禁忌的爵士樂響徹全片,表達波蘭新世代對自由的嚮往。而《打蒼蠅》(一九六九年)則是華意達少有的諷刺喜劇,反映新一代情慾的放縱與迷惘,他更把自己的婚姻煩惱融入片中。
上世紀七十年代,波蘭的「道德焦慮電影」運動產生了一系列以隱喻批判現實的電影。華意達重要作品之一《大理石人》(一九七七年)中,不畏強權的女電影學生把砌磚工人Birkut銷聲匿跡的真相還原。《鐵人》(一九八一年)是《大理石人》續篇,借Birkut之子投身工運的遭遇,訴說波蘭人民爭取公義和自由的血淚。《故園姐妹》(一九七九年)是華意達拍攝「道德焦慮電影」期間難得的文藝作品。片中主角在移居城市十五年後回鄉生活,重遇鄰家姊妹,追憶逝水年華,影像優美,情感細膩。
電影門票於城市售票網(www.urbtix.hk)發售。查詢節目詳情可電二七三四二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