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化 > 正文

莫扎特馬勒曲風對比強烈

時間:2016-11-11 03:15:50來源:大公網

  7oso =:楊天媧演奏莫扎特的第四小提琴協奏曲,帶有無憂無慮、天真爛漫的氣息

  香港管弦樂團(「港樂」)於十月二十日舉行了該樂團「馬勒交響曲系列」的第一次音樂會,演奏了莫扎特《D大調第四小提琴協奏曲》K218和馬勒《D大調第一交響曲「巨人」》,由「港樂」音樂總監指揮,小提琴獨奏卻是生於北京、現居德國的楊天媧。「港樂」於音樂會的一個星期之後,巡迴上海、天津、北京演出,並為北京音樂節的閉幕演奏這兩首作品。\劉靖之

  音樂會場刊的「前言」說:「莫(扎特)馬(勒)配」是天衣無縫的組合,莫扎特音樂的「古典」風格(和諧、平衡、理性)與馬勒音樂的「浪漫」風格(躁動不安,如脫繮之野馬)配合得極好。音樂史的發展與其他事物相似,從簡到繁,然後又從繁到簡,周而復始,循環不息,如巴洛克樂派的複調到古典樂派的和聲主調,再從古典樂派到浪漫樂派的對位化和聲,但一個時代的「繁」和「簡」與另一個時代的「繁」與「簡」又有着本質的差異。

  筆者則覺得把莫扎特的作品與馬勒的交響曲放在一場音樂會裏演奏,是想在一個短時間內呈現音樂發展的過程,並非「天衣無縫」,也不覺得平衡。現場觀眾要在短短的二十分鐘休息,在審美的境界裏從十八世紀末跳躍到十九世紀末的一個世紀時間空間,並不容易。在這一個世紀裏,和聲、對位、調性樂器、配器、樂團等都經歷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因此「莫馬配」絕對不是「天衣無縫」,而是有着強烈、巨大的對比。

  莫扎特作品富青春氣息

  聽了楊天媧演奏莫扎特的第四小提琴協奏曲(寫於一七七五年,莫扎特十九歲),筆者覺得莫扎特的鋼琴或小提琴以至任何一種器樂獨奏曲,若由年輕人來演奏,效果會更「傳真」些,帶有那種青春、無憂無慮、天真爛漫的氣息,中年或老年演奏家一般都難以表達這種氣息。楊天媧被稱為神童,四歲開始學小提琴,八歲獲北京市專業小提琴比賽第一名;十四歲灌錄帕格尼尼的《隨想曲全集》;十六歲取得德國文化交流獎學金之後,便長期在德國生活,而父母則一直沒有機會去德國探訪她。楊天媧非常適應德國的生活,因此她選擇長居德國,這對她的演奏事業是有益的。楊天媧今年二十九歲,前途無限。

  著名科學家、「相對論」作者阿弗雷德.愛因斯坦認為,與莫扎特的其他幾首小提琴協奏曲相比,第四小提琴協奏曲「在音響效果上更富於感性」。筆者則認為莫扎特的一些作品均極富於感性。愛因斯坦的意思是much more senority in sonority,而場刊裏則譯為「風情萬種」(頁九),則有點過分了。從另一方面來講,古典樂派的音樂以形式、樂句、和聲等元素來呈現音樂的風格與內容,過多的文字解釋有違欣賞音樂的原則。筆者堅信藝術領域如文學詩詞、繪畫雕刻、音樂是各自獨立而互通的,誰也不能替代誰,而是三維度的關係。有些人喜用中國古詩詞來解釋音樂,那是因為這些人錯誤以詩詞的境界來替代音樂的境界。

  「巨人」交響曲多次修改

  馬勒的「巨人」交響曲創作於一八八四至一八八八年間,在這五年裏經過多次修改:一八九三、一八九六、一八九七至一八九八年等,其中一八九六年把五個樂章壓縮成四個樂章。到二十世紀,有人恢復演出五個樂章,但這次「港樂」演奏的是一八九六年的四個樂章版本。這首交響曲首演於一八八九年十一月二十日,那時馬勒二十九歲,已是名滿歐洲的指揮家。可能正由於是一名出名的指揮家,熟悉德奧經典交響曲的結構和風格,因此而不太滿意這第一首交響曲。若講到修改作品,安東.布魯克納(一八二四至一八九六)修改自己的交響曲更甚於馬勒。修改自己的作品是正常的,但如此頻繁地多次修改,顯示信心不足。事實上,馬勒的第一交響曲有好幾處的結構鬆懈,尤其是第四樂章重現部分(約在結束前二十分鐘左右)。馬勒的交響曲之所以較布魯克納更受歡迎,是由於前者較後者有着更多的優美旋律,而這些優美的旋律能以各種方式出現,如第一交響曲的第一樂章的主題旋律。

  第一交響曲裏有不少取自馬勒一八八四年的《旅人之歌》,指揮梵志登以他一貫的手法處理這首五十多分鐘的長篇巨作—清晰、理性、手勢簡約地帶領樂團,第一樂章優美流暢;第二樂章以低音旋律開始,帶有奧地利農民舞曲節奏,輕鬆愉快;第三樂章急促而氣氛緊湊;第四樂章充滿了對比,其中頗有結構上的銜接問題,而這些問題在他的第二交響曲「復活」好像大部分都解決了。

  馬勒的交響曲在二十世紀上半葉毀譽參半,二十世紀下半葉開始受到歡迎,並且成為保留節目。到二十世紀末,馬勒的交響曲成為甚受歡迎的曲目。梵志登和「港樂」頗能把馬勒的交響曲的浪漫樂派風格淋漓盡致地演繹出來,儼然達到了德奧交響音樂的殿堂水平。

  (香港管弦樂團供圖)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