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搬入黃埔花園時,除十二期仍在建造,其餘各期已基本竣工,不過,那時的屋苑並不成熟,商舖未定型,交通也不便利。直至數年後,相鄰的海逸豪園開售前,黃埔花園才相形完善,她的種種便利,成為海逸買家考慮的優勢之一;再至本世紀初,近旁的海名軒入夥,黃埔花園徹底奠定其「藍籌屋苑」的地位。
黃埔花園除六期是「黃埔號」、八期是「美食坊」外,其餘十期共有八十八座共一萬多個單位,逾四萬人在此居住。黃埔花園的前身是黃埔船塢,所以清水環繞的陸地「黃埔號」成為屋苑標誌。船旁有尊古炮,是建九期時挖出來的。
我們在黃埔一住十五年,其間轉換了幾次,也一直是在屋苑內搬來搬去。後來黃埔變得「熱鬧」,周末想出去吃餐飯、買些生活用品都是人擠人,我們便搬去了元朗,黃埔單位則用來出租。
十五年的時間足夠熟悉一個地方,我的孩子在這裏長大,我們看着黃埔一天天的變化,「我是黃埔人」的概念,不僅是屋苑內一切活動的主題,更已植入心田。所以,當黃埔地鐵終於通車,我立即邀約家住港島、不熟悉黃埔的一位朋友秋遊黃埔,向她「展現」黃埔的真貌。
那天風和日麗,我們從海逸豪園的漁人碼頭步入海濱長廊,沿途觀賞海景,經過大環山泳池、海名軒,我們在海逸君綽酒店外止步。
長廊本是通往尖沙咀的,但我們決定在酒店的中餐廳居高臨下傍海午膳,便沒有再往前走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