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化 > 正文

夜之百態\李夢

時間:2016-11-10 03:15:59來源:大公網

  圖:韋伯克霍溫畫作《夜間海港》

  天氣倏忽轉涼。遠離暑熱的秋天,夜晚應是美好的。月色不濃不淡,偶爾有小星幾粒,四散開來,愈發顯得夜色平和溫柔,看得人也隨之安靜下來。

  不同季節的夜晚,各有特色。秋夜安寧些,冬夜常寂靜,夏天和春天的夜晚則總是生機勃勃的。畫家筆下的夜晚,同樣也是各有性格。印象派及後印象派畫家如梵高等人,傾向於描摹夜晚之寧靜或神秘,而在英國畫家透納和比利時畫家韋伯克霍溫筆下,夜景時常是動盪驚險的,充滿奇詭甚至駭人的意味。

  梵高(Vincent van Gogh, 一八五三─一八九○)最為坊間熟悉的星夜畫作,想來一定是一八八九年創作的那幅《星夜》(Starry Night)。美國知名民謠歌手Don Mclean在欣賞過梵高這幅《星夜》後,寫下一首名為《Vincent》的曲目,起首一句便是這幅畫的名字。其實,在《星夜》之前,梵高還曾創作過描摹夜色的油畫作品,比如完成於一八八八年的《夜晚露天咖啡座》以及《羅納河上的星夜》。

  三幅星夜畫作均屬於梵高晚期作品,均創作於他因精神疾病困擾、隱居法國南部阿爾勒的那三年裏。《夜晚露天咖啡座》顯得世俗味道濃一些,另外兩幅則以風景為主。《羅納河上的星夜》一畫雖說後印象派風格鮮明,注重以畫中色彩詮釋作畫人心境,但用筆與情緒鋪排尚顯得克制,而來到兩年後的《星夜》中,則全然是奔放不羈的樣貌了。畫家用藍色與黃色的鮮明對照以及大量的曲線和螺旋形,將天空畫成十足動感的模樣。

  美國學者雷華德在《後印象派繪畫史》中,曾這樣評價《星夜》:「這體現了畫家內心深處最為緊張的幻想,是發泄無法抑制的強烈感情的創造性嘗試。」的確,當時的梵高,與曾經的親密夥伴高更一拍兩散,以自我流放的決絕姿態來到阿爾勒小城,過起離群索居的生活來。他找不到人分享自己的苦悶、孤獨與寥落,只好將這些心事與情緒統統塗抹在畫布上。

  我們盡可以說這樣的筆法是因為梵高當時受精神疾病困擾,時常沉浸在幻覺及想像的暈眩中,但對於夜色的如是呈現,的確為我們提供了想像星空的另一種方式。那些曲折旋轉的、不斷向內深陷的雲與星,何嘗不是畫家內心世界的外化?畫面看似搖擺浮動,看久了卻有種神秘的安寧漸漸浮現出來。這種篤定與明亮,在前兩幅星夜畫作中亦有呈現。梵高雖說命途多舛,畫作中卻極少有絕望悲嘆的意味,每每是向上且昂揚的。他能將黑夜這一原本無甚性格且缺少變化的景觀描畫得如此奇幻,可見畫家心中其實頗有些孩童般的天真與單純。

  與梵高畫中夜色的瑰麗爛漫相比,比利時畫家韋伯克霍溫(Charles-Louis Verboeckhoven,一八○二─一八八九)描摹夜景的作品,則蕭瑟沉暗得多。梵高以高大樹叢應和夜色神秘、以俗世燈火呼應夜色溫柔的時候,浪漫派畫家韋伯克霍溫畫中夜色,則是在海上鋪陳開來。他畫中的海,於日光下每每是一副溫和甚至甜美的模樣,一旦來到夜間,則迅疾換上另一幅陰沉的、駭人的表情。

  在《夜間海港》這幅作品中,韋伯克霍溫描繪了天色半明半晦時的景象。海上大浪翻滾,兩艘船前仰後合,船帆被強風吹着,幾乎要漲破一般。岸上古堡矗立默然,底層幽幽透出些亮光。海面的動與岸上的靜兩相對照,生出些視覺上的張力與衝擊來。如是場景,莫名讓我想到透納相似題材的畫作《海上漁夫》。同樣的洶湧海面,同樣的飄零小舟,只是透納那件作品看上去更驚悚些。天空是黑,海水也是黑,天頂一輪圓月穿過密雲透出光來,正照在風浪中的孤舟上。畫幅因而主次分明,光暗對照也愈發鮮明。

  我原本印象中的夜晚,總是單調的。天與地浸在密實的、無邊的黑色中,除了燈光、星與月之外,好像再沒有什麼亮眼的、值得觀賞的存在。而梵高、韋伯克霍溫以及透納等畫家描摹夜色的畫作卻告訴我們,原來,夜竟有千百般模樣,豈是一、兩個詞便能形容完全?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